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结合新突破 —— 砷暴露与瘙痒的因果关系揭秘
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结合新突破 —— 砷暴露与瘙痒的因果关系揭秘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研究简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沈敏学教授、粟娟教授、陈翔教授团队于《过敏》(Allergy)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砷暴露与瘙痒的研究,该研究针对湖南砷尾矿居民瘙痒地方性流行的现象,通过5个不同研究,循序渐进地阐明了慢性砷暴露与瘙痒的因果关系并揭示其生物标志物,证实了阻断其受体改善瘙痒的效果,实现了揭示规律、证明病因到临床转化的闭环。
创新背后
石门县位于中国中部,拥有亚洲最丰富的雄黄矿物(一种含砷的结晶矿石)。1994年,附近河流(主要饮用水来源)的砷浓度为14531±1232 μg/L; 2014年,河流砷浓度峰值降低至765 μg/L。尽管政府的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慢性砷暴露相关不良健康结局尚在持续发生。该团队于2016年在湖南省某砷尾矿周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意外发现当地居民在皮肤查体过程中频繁出现搔抓行为,高达70%居民报告慢性瘙痒,该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从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研究过程并不顺利。起初在横断面研究中发现砷与瘙痒之间存在暴露反应关系,并确定血浆β-内啡肽是瘙痒标志物后,团队就着手准备干预研究。通过伦理审批、安慰剂制作、村民动员等流程,最终招募了126位志愿者。临床研究过程中,一位村民还给团队写诗以抒怀:“瘙痒程度用数标,如此观测实高超。何时治愈十分痒,早出良药显奇效”。这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迫切的卫生服务需要,也是团队开展病因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初衷。
临床研究之后面临的新问题是:该工作的科学意义是否仅局限于砷暴露地区,对低污染地区人群瘙痒病因的发现有没有价值?团队大胆地在外部数据中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一项孟加拉国砷中毒人群的GWAS研究构建了砷代谢的遗传工具变量,发现砷代谢能力与英国人群特发性瘙痒存在因果关系。这提示即使对于低暴露人群,砷的解毒代谢能力依然是瘙痒的病因——但这往往被临床医师忽视,而将多数无法解释的瘙痒诊断为“特发性瘙痒”。
皮肤病是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不仅引起不适症状、损害容貌、引起污名化和心理问题,还增加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是长期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团队不断创新流行病学研究模式,系统揭示慢性非感染性皮肤病的可控环境因素,为皮肤病的协同防治提供新策略,造福更多的患者。
综合周刊2024年6月13日A版 (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