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医生讲中医:何为辨证论治?——以痤疮为例


“辨证论治”是每一位学习中医的老师们绕不开的坎。
它是我们中医学的特色。
也是我们中医学的难关。
名词解释:“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证,即證,既不是症,也不是病。
病人在就诊的时候问医生:“我这个是什么毛病?”这个指的是病。
但当你回答了,比如说“这是痤疮。”
那病人又要问了:“痤疮怎么治?为什么我在XX医生那里什么药都吃过了都治不好?”
对西医老师们来讲,患者的这个质问,是对“诊断”的一次质问和挑战,因此西医学在这个问题的对策上,选择了对诊断的细分:
比如按照皮损,有痤疮的三度四级分类;

比如按照形态,有寻常性痤疮、结节性痤疮、囊肿性痤疮、脓疱性痤疮、瘢瘤性痤疮、聚合性痤疮、表皮脱落性痤疮、粟粒坏死性痤疮……
这是西医学给出的答案。
而我们中医学给出的答案,是辨证论治。
比如《中医外科学》教材,就将痤疮(粉刺病)的辨证分型分成三个:
1.肺经风热证;
2.胃肠湿热证;
3.血瘀痰凝证。
具体的描述,我们可以自行参考《中医外科学》教科书,请自行查阅,这里不多抄书了。
这里有一个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
很多同学们在初步学习的时候,会想当然地以为教材在“搞对应”,
比如肺经风热,就是得用枇杷清肺饮;
比如胃肠湿热,就是得用茵陈蒿汤;
比如血瘀痰凝证,就是得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
关键是,教材也没告诉我,这些中药方子用下去,多久见效?患者会有什么变化?有哪些正作用和副作用?我把证型看准了,就是一直用一直用就可以了吗?
这里,施医生来举例教学。
举个例子,虽然《中医外科学》教材中,说肺经风热证的皮损是以丘疹、粉刺为主;
但绝对不是你看到丘疹、粉刺,就可以直接对应性诊断为肺经风热证。
这里还得结合别的信息,包括兼症,包括舌脉。
会有一些情况,也许病人哪怕看起来只有丘疹粉刺,你还得诊断为胃肠湿热;也许你看到患者有多发的囊肿、脓疱,但还是得诊断为肺经风热。
同时,一个患者本来是血瘀痰凝证,但该患者身上也可以突然出现肺经风热证的表现:比如以结节、疤痕为主的面孔上,突然出现新发的白头粉刺,并且患者还有类似伤风感冒的表现。
这说明多个证型的表现可以同时出现。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证,作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其实就是指主要矛盾。
辨证,就是抓主要矛盾。
比如刚才的例子,一个患者本来是血瘀痰凝证,但该患者身上突然出现肺经风热证的表现,
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就是肺经风热证。
我们原本在调理患者的体质,但突然出现伤风感冒的表现,自然是应该把急性发作的部分当成首要矛盾。
具体的选方治疗也是个学问。
虽然《中医外科学》教材是用的枇杷清肺饮,
但施医生的临床经验是,这里需要按照外感病的思路去辨证——这里,需要用六经辨证为主。
所以你会看到,我有时候开的是小柴胡颗粒,有时候是大柴胡汤,有时候是葛根汤,有时候是银翘散,有时候是藿香正气散,有时候是竹叶石膏汤……
六经辨证,这又是一门学问了。
最后,外感治好了,
你再按照血瘀痰凝的治则,慢慢来调理。
这里又有一些技术含量。
说句题外话,这里的方子,我也从来不会用桃红四物汤——因为很多患者的肠胃是不好的,四物汤这样的补药根本消化不了。
活血,得先益气;益气,得先运脾;化痰湿,也得先运脾;运脾,得先清理代谢废物;清理代谢废物,也得靠运脾。
所以说到底,痤疮久治难愈,很大原因是肠胃被搞坏了。
最终还得从肠胃着手,才能把脸上脏兮兮的结节、痘印给化开。
而当运脾的工作完成了,其实绝大多数患者是不虚的,因此除了少部分患者,大部分人桃红四物汤往往下不下都无所谓的,结节色沉自己就能恢复。
为什么施医生能抓到这个层次?
第一,要熟练掌握中西医生理病理;
第二,施医生会诊脉。
这个,叫做病中有证,证中有证。
辨证,还要辨证中证,这就是庸医与明医的区别。
总之就是一条——抓主要矛盾。
如果没听过我说这堂课,看官们哪怕是中医专业出身,看我治个痘痘,选方子都这么杂,或许都会有点懵,
但相信我这么一讲,相信各位能对其他疾病的各个辨证分型,以及其中的联系,其中的轻重,其中的缓急,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最后编辑于 2024-06-24 · 浏览 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