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动与心脏康复①
一、心肺耐力训练:
个性化科学的运动与训练应贯穿心脏康复全过程。心肺耐力训练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成年人日常锻炼的基础,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有效的方法。科学的运动处方是进行有效心肺耐力训练的基石,是心脏康复期间的非常关键之环节。运动能够改善体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降低焦虑水平。
另外,运动也可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运动处方至少应包括4个基本要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及运动类型,与此同时,患者的病史、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和不稳定的相关风险、职业或业余爱好的需求以及认知或心理障碍等安全因素和相关因素的注意事项需给予考虑。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关系到心脏康复运动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全。制订有氧运动强度的方法包括无氧阈法、摄氧量储备法、心率储备法、代谢当量法和自我感觉劳累程度评分法。相对训练强度是根据最大心率储备(HRR)或代谢储备(VO2R)的40%和80%之间的范围进行确定。
心肺耐力训练时应注意观察心率,并保持患者的主观运动强度(RPE)在12~16的范围,当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其他心血管功能不全的症状、ST段压低、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 mm、室性心律失常频率增加、收缩压>240 mmHg、舒张压>110 mmHg等情况均应将心率控制在增加10次/min以下。
运动训练强度需要从低强度的运动量开始,当患者逐渐达到一定时的运动训练适应后,再根据运动处方逐渐增至较高的运动强度进行训练。另外,医务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学会使用心率表、便携式心电监测等远程监测电子设备进行居家运动强度监测。
运动训练的持续时间应伴随着患者的整体能量消耗目标的逐步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当运动量一定时,若运动强度提高,运动训练的时间则应相应缩短。在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中,通常建议每次运动至少需要进行20 min的持续运动,建议每次运动训练20~60 min。当患者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或跛行、肌肉骨骼不适等相关症状,则可能需要在一天的运动中逐渐增加多次短时间的运动锻炼(如多次10 min),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达到运动积累而完成运动目标。
运动频率与运动强度及每次运动训练的持续时间相关,研究推荐大多数成年人的有氧运动频率是每周3~5 d,运动频率随运动强度的改变而产生一定的改变。在系统化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中,运动频率可设为每周2~4 d。理想情况下,建议患者每周大部分时间进行运动训练,比如,建议患者每周保持2~4 d进行心脏康复,另外保持着每周有2~4 d进行居家康复。
心肺耐力训练的运动类型包括有节奏的、较大的肌肉群参与的活动,比如步行、骑自行车、骑功率自行车以及椭圆机运动训练等。在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中,首先需要重视的因素是安全因素。由于患者的积极性的个体化、身体机能的差异性以及骨骼肌肉的差别因素等的限制,均可能影响患者的运动进展速度。虽然大多数患者在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时不会引起过大的风险,但仍然建议在患者运动训练前,严格的评估患者目前运动的适应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风险分级。
另外,超重患者的减重需要采用多种行为策略以达到体重和身体检查的正常化。超重患者需要增加更多的体力活动,适当改变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有研究表明,营养结合运动有明显降低体脂肪和内脏脂肪面积的减重效果,并且有利于肌肉和骨矿物质的增长。体力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在不参与心脏康复的时段内,建议患者常规进行30 min以上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并进行实时记录。
因此,在对超重患者的康复宣教中必须强调,增加额外的体力活动量是减重和保持健康的有效方式。在增加患者的训练强度前可以先增加患者的运动持续时间和频率,不断观察患者的主观反应,再适时、适度地增加运动强度。可以对超重患者的运动频率和运动的持续时间进行适时的调整,使患者的能量消耗达到更高水平,提高心脏康复的训练效果。
最后,随着患者心肺功能的逐步改善及提高,患者可以在相对强度(最大HRR%)以下进行锻炼,获得更高的代谢率(kcal/min)。这种调整会使患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进行更多的能量消耗,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另外,运动期间呼吸的调整、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手术部位的保护、可能存在的出血倾向等问题的关注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