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指南与共识】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发布于 2024-05-06 · 浏览 6963 · IP 河南河南

【指南与共识】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4) : 369-383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通信作者:陈绍良,陈茂,韩雅玲

摘要

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卒中、先兆偏头痛等疾病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提示PFO封堵术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国内外神经科、心脏科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PFO相关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病学专家、神经病学专家、影像诊断学专家撰写了该共识,明确PFO相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筛查和诊断流程、治疗目标和疗效评价体系。

正  文

卵圆孔是心脏胚胎时期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位于胚胎期原发隔与继发隔的交界处,通常由原发隔的薄片样结构覆盖形成裂隙样异常通道,类似一功能性瓣膜。大多数人出生后1年达到解剖学闭合,3岁之后仍未闭合者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人群患病率20%~34% 1, 2] 。自1564年意大利外科医生Leonardo Botallo首次发现卵圆孔以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提示PFO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如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先兆性偏头痛等 2]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尤 其是近10年先后公布了一些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结果,更多的临床专家倾向于关闭有适应证的PFO,使具有反常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风险的患者获益。自2017年9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发表RESPECT、CLOSE和REDUCE等3项RCT后 3, 4, 5] ,国内外众多专业学术团体纷纷更新各自的指南/专家建议,并逐渐达成共识:对于诊断为PFO并经过详细评估后未发现其他病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导管PFO封堵术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此后,国内外神经科、心脏科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PFO相关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是,临床积极关注PFO相关疾病防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PFO介入治疗适应证把握不严、操作及术后随访不规范等。基于上述问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与结构性心脏病学组首次组织国内心血管病学专家、神经病学专家、影像诊断学专家撰写本共识,明确PFO相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筛查和诊断流程、治疗目标和疗效评价体系,旨在进一步规范整体的临床诊疗行为。

一、PFO相关研究的发展简史

187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在尸检中发现PE,首次提出PFO与卒中相关[6]。1985年Nellessen等[7]首次应用超声心动图发现PFO处有骑跨血栓,1994年Brogno等[8]在PFO左、右心房两侧检测到血凝块,这些发现为PE提供了直接证据,奠定了针对PFO治疗的理论基础。

随着对PFO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明原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platypnea-orthodeoxia syndrome,POS)、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状动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临床综合征与PFO相关[1, 2]。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型RCT支持经导管封堵PFO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3, 4, 5,9]。欧美及我国神经病学会和(或)心血管病学会相继更新了有关PFO治疗的专家共识或指南[10, 11, 12, 13, 14, 15, 16],明确了特定人群接受经导管PFO封堵治疗将获益。


img
img
img


img
img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pdf (2.57 MB)
心血管疾病 (24)
脑卒中 (50)
脑梗死 (532)

最后编辑于 2024-05-06 · 浏览 6963

3 19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