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骨科医生做手术的三大「累」,如何破解?

作为一名骨科高年资主治医生,周医生经常听到实习、轮转的医生抱怨:上骨科的手术是真累啊!一场手术下来,累得手麻脚软、腰酸背痛,简直比去工地干苦力还要累……
此话不假,真得没夸张:骨科手术不仅仅考验术者的脑力,更加消耗医生的体力!
那么,骨科手术到底是如何考验医生体力的呢?我们探访了周医生的日常,梳理了骨科手术的三大「累」,一起来看看骨科医生体力消耗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一、骨科医生一大「累」:干活似木匠
一般而言,手术的过程是安静的,但骨科手术却是个例外,经常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
这边,王主任正大开大合地轮着大锤,透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哐当哐当的声音响彻整个手术室;那边,周医生双手紧握电钻正在骨头上钻孔,嗡嗡的声音不绝于耳……
除了锤子、电钻,骨科手术中还可能会用到斧子、锯子、钳子、钉子……骨科医生的器械跟木匠的工具高度相似。
因此,有人戏称骨科医生干的是「木匠活」,对体力要求非常高!医生若力气不够,在通过敲打骨头调整手术位置时恐怕还真做不好。
当然,在周医生看来,骨科手术与木匠活还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
1、木匠活通常只在白天干,而骨科医生的手术可能会白天+夜晚+白天……
由此可见,骨科医生的体力其实要远胜于木匠。
2、木匠活干砸了可以重新来,而骨科手术往往没有任何试错的机会!
所以,骨科医生的累不仅仅是体力方面,手术风险和挑战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会使医生更加疲惫。
二、骨科医生二大「累」:术中练短跑
别的科室都是手术室门一关,手术开始;门一开,手术结束。而在骨科,手术室门一会儿开一次,每开一次,都有一群医生、护士快步往外跑,这里也时常有周医生的身影……
1、为什么要往外跑?
当然是为了躲避放射线。骨科手术过程中通常需要多次透视,以此来观察手术效果,或矫正术中钢板、钢钉位置等。
虽然每一次透视的辐射量并不算大,对人体影响甚微,但骨科医生、手术室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中,若不做好防护,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为了确保透视效果,骨科所使用的手术台通常都是特制的,比如采取双立柱设计,允许 360°X 射线透过,以及选择碳纤维材质以避免透视产生金属伪影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碳纤维材质的手术台没有磁性,能满足术中磁共振检查的应用场景。
2、为什么要快步往外跑?
一是尽可能跑得远些会更安全,二是谨防有些主任踩脚踏太快。
确实有不少骨科主任很注重手术效率,又在全神贯注地思考下一步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操作,所以在踩脚踏启动透视时,难免不能顾及其他人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跑到安全位置。
不仅要快步往外跑,回去的时候同样要迅速。如果主任已经站在他的位置上准备上手了,你这边还没有抱起患者的腿,或没有做好术区视野显露,那么很可能就要挨批了。
所以,有时候一场骨科手术下来,骨科医生们就像上了一节专项练习折返跑的体育课一样,双腿酸软。
当然对长时间抱腿的医生而言,这样的「折返跑」还是有益处的,最起码手臂肌肉获得了短时间的放松。
三、骨科医生三大「累」:体位来回翻
在诸多类型的骨科手术中,尤其让周医生感到累的是脊柱手术,包括各种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椎体肿瘤、椎旁肿瘤、椎体结核等疾病的前后联合入路脊椎融合手术等等。
以发表在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Journal(NASSJ)上的一例 L5-S1 椎体 Ⅳ 度滑脱患者的治疗为例[1],我们一起来看下此类手术「累」在哪里:
患者女性,17 岁,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疼痛,至今已有 9 月余,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并向左下肢放射。如今身高较发病前下降 3 英寸(约 7.62cm)。经 X 线平片、CT 以及 MRI 检查(图 1),明确诊断为: L5-S1 椎体滑脱(Ⅳ 度)。

图 1 a 为 X 线平片,b 为 CT(上)和 MRI(下),均显示 L5-S1 椎体滑脱
予采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首先患者采取仰卧位,予实施 L5-S1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该阶段手术结束后调整患者体位为俯卧位,予实施L5-骨盆后路减压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手术期间多次透视进行观察和调整,最终达到理想复位(图 2)。

图 2 术中多次透视所见,1-7为前路手术情况,8、9为后路手术情况
由此可见,该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既需要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和施行 ALIF 术),也需要俯卧位(施行 PLIF 术),术毕还要恢复仰卧位(拔除气管插管和送病房),故在手术室须多次翻转调整患者体位。
体位来回翻动看似不是什么难题,但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仅消耗医生体力(取决于患者体重),而且潜在危险重重:
首先翻转需要非常小心,谨防患者身上的各种管子(气管插管、尿管、输液管等)牵扯脱落[2],更要杜绝患者掉下床这样的严重意外事件。
在保持俯卧位时,还需要避免过度压迫胸腹部脏器、避免肢体受压损伤神经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压疮等等[2]。
另外翻转时还需要注意,由于存在局部脊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此时大家公认的安全翻身方式是轴位翻身[2]。然而,在抬动患者翻身时有可能会因为大家用力不一致、动作不同步而难以确保轴位翻身,从而造成一系列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些隐患,并减轻医生负担呢?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有一些辅助手术的新设备能做到这一点了。比如,一些专业的脊柱手术操作平台就能够通过电动旋转来帮助医生轻松为患者翻身;一些特制的弓形架、胸部支持垫、头部固定器等配件可以辅助各种脊柱手术体位的安全摆放,发挥保护术区和降低发生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的作用。
有了这些设备的辅助,包括周医生在内的骨科医生在做骨科手术时也顿感「事半功倍」。
四、结语
虽然做骨科手术很累,但哪怕再累,为了患者的安全和疗效,骨科医生们也会坚持一下又一下地抡锤敲打、一动不动地抱腿,咬着牙抬起患者小心翼翼地翻身……因为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如此,更因为患者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尤其是在脊柱手术中,通常会采用复杂的全麻俯卧位,因为该体位可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更便于医生实施手术;对于有些复杂情况,还可能需要采取前后联合入路,此时术中可能需要多次翻身,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使得骨科医生的身心更「累」。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合适的医疗设备,来助力更好地摆放俯卧位和更轻松地实现术中翻身,在提升医生手术效率的同时,降低患者安全风险。
百特医学时空专注于为大家带来麻醉管理、临床营养、液体管理、肿瘤治疗、患者监测等多学术领域的新鲜资讯,关注我们哟~
参考文献
[1]Singh M, Balmaceno-Criss M, Alsoof D, et al. Reduction of adolescent grade IV L5-S1 spondylolisthesis with anterior joystick manipulation during a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gical approach: A case report. N Am Spine Soc J. 2023;16:100263.
[2]彭传香,张盼,徐凡,等.标准化轴线翻身技术在全麻脊柱后路手术俯卧位摆放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49):14.
CN/MA/24/03-0415-01
最后编辑于 2024-04-23 · 浏览 1.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