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积极理性应对百日咳

发布于 2024-04-18 · 浏览 1022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入编-管理类-目录-109(2024-06-29)


按:

各地媒体,都在载文 百日咳有关信息,收录此文,参阅

2024-04-18,收录

标题-1:“百日咳再现”,已有国际先例

标题-2:发病率上升,影响因素众多

标题-2:发病率上升,影响因素众多




积极理性应对百日咳

健康报,2024年4月11日(6)


百日咳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细菌病疫苗室副主任郑徽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根据《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有的可达21天。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出现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见图1)。


□本报记者 肖薇




图1 2022年9月—2024年2月,全国报告百日咳发病例数

(资料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img


图2 多措并举强化百日咳防控


img



标题-1:“百日咳再现”

已有国际先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74年百白破疫苗纳入全球扩大免疫规划以来,全球3剂次百白破疫苗接种率维持在80%以上,百日咳发病率明显降低。我国自1978年将百白破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百日咳发病率大幅下降,年报告发病率由未使用疫苗前的100/10万~200/10万,降至2006—2010年的0.2/10万。


但即便在百白破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国家,百日咳此后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疫苗覆盖率国家,百日咳发病率在保持多年低水平后再次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性疫情,国际上称之为“百日咳再现”。


事实上,我国也早已关注这一现象。与全球百日咳发病趋势相似,虽然近年来我国3剂次百白破疫苗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但百日咳发病率仍逐年上升,小于1岁年龄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发布《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指出,中华预防医学会曾于2010年召开百日咳专题会议,此后随着我国医疗机构加强百日咳防治工作,部分省份也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全国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全国百日咳报告病例数超过3万例。中华预防医学会此后多次组织专家对百日咳流行趋势进行研讨,认为国内存在百日咳大范围流行或集中暴发以及婴幼儿因百日咳致死增多的潜在风险,于2017年发起“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重点对近些年来百日咳研究的最新进展、流行趋势和免疫策略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形成上述《专家共识》。


既往已经发表的研究文章,也证实了我国百日咳发病“抬头”趋势的出现。2002年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2000年6月—2001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婴幼儿中,11%的患儿百日咳鲍特菌培养阳性,提示百日咳发病已不少见。2011年发表的《天津市社区人群百日咳发病监测及传播特征研究》显示,在接种率维持高水平的同时,天津市百日咳发病人数较以往明显增加。此外,陕西省、广东省、山东省、重庆市等也有百日咳局部暴发或流行的研究文章刊出。《专家共识》认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全国范围尚未形成“百日咳再现”的情形,但部分区域百日咳病例异常增多甚至流行的事实,与国外发达国家“百日咳再现”并无原则性差异,这一观点已被业内多数专家所认可。


标题-2:发病率上升

影响因素众多


全球范围看,“百日咳再现”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2015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百日咳立场文件中指出,造成“百日咳再现”的可能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的知晓度和关注度的提高、监测敏感度的提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应用、部分地区疫苗接种率下降、疫苗保护效果不佳、疫苗接种后保护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等。其中,监测敏感度及检测技术、疫苗保护效果及持续时间等因素尤其受到业内关注,我国的相关数据分析和研究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


在监测及检测方面,一位疾控领域专家介绍,全国报告百日咳病例的医疗机构已由2018年的1100余家增至2023年的2100余家;而且,相较于既往百日咳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细菌培养和双份血标本血清学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将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用于百日咳诊断,大大提高了疾病诊出率;随着《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发布,还将进一步推动PCR检测在更多医疗机构的应用。


郑徽表示,百日咳通过自然感染康复或疫苗免疫获得的保护性抗体都不能持续终生,随着时间延长,抗体的保护效果会衰减,因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百日咳。有研究指出,我国新生儿出生后母传百日咳抗体快速衰减,3月龄时普遍已无有效抗体。


根据我国现行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新生儿出生后,应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分别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专家表示,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免疫后临床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尚无确切研究数据,但大部分资料显示,随疫苗免疫后时间的推移,疫苗保护效果呈下降趋势。如,深圳市曾对296名4~6岁儿童进行百日咳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末剂接种后,<24月龄儿童IgG抗体率为30.77%,≥48月龄儿童IgG抗体率仅为18.75%;2019—2021年,贵州省曾对24483名儿童开展血清百日咳抗体浓度检测,仅有15.29%的儿童达到了免疫保护水平。百日咳发病普遍易感,但人体抗体水平不断衰减,继而引发罹患百日咳的风险增加,这也是“百日咳再现”的潜在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现行的百日咳病例报告依赖于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是基于各哨点医院疫情报告的被动监测,而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报告的发病率差异甚大。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加强了对百日咳的主动监测,已有多地人群血清学监测报告和主动监测报告发病率研究数据显示,有相当大比例的百日咳感染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技术灵敏度差异、就诊意愿等多种因素未被诊断和报告。


标准-3:全方位积极

寻求应对策略


面对“百日咳再现”这一挑战,我国疾控、医疗等各领域的行业管理者和业内专家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专家共识》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和组织百日咳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完善百日咳临床诊断、治疗与病例报告标准,加强百日咳主动监测、完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及完善中国百日咳防控策略等。 专家指出,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免疫策略的优化十分关键,需综合考虑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疾病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等多个因素,尽快开展婴幼儿和孕妇免疫研究、加强免疫研究等。 全球已有不少国家在学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加强免疫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免疫程序方面,加拿大为,在2月龄、4月龄、6月龄、12~23月龄分别进行一次基础免疫,在4~6岁进行学龄期加强免疫,14~16岁、≥18岁分别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澳大利亚为,在2月龄、4月龄、6月龄、15~18月龄分别进行一次基础免疫,在4~6岁进行学龄期加强免疫,12~13岁进行加强免疫,从未接种过的成人每10年加强1剂;韩国为,在2月龄、4月龄、6月龄、15~18月龄分别进行一次基础免疫,在4~6岁进行学龄期加强免疫,11~12岁进行加强免疫(见表1)。 对此有专家建议,我国可以将婴幼儿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初始免疫提前到2月龄甚至6周龄;同时,还应进一步巩固全人群免疫屏障,对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开展加强免疫,不仅可以减少其发病风险,也可降低对婴幼儿造成的传播风险。 此外,结合百日咳流行现状及防控工作进展,多位专家还从加强百日咳监测、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加速疫苗研发与应用、加强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给出了思考和建议(见图2)。如,积极开展主动监测,了解百日咳真实疾病负担和流行特征,包括明确百日咳监测病例的定义及病例分类,建立统一的、临床上简单可行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检测手段,规范百日咳病例的报告管理及疫情处置措施。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临床医生百日咳诊断能力的培训,提升其对百日咳的防治意识。加快研制新型疫苗,以提供更全面、高效和持久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科普工作,大力普及公共卫生常识和百日咳防控知识。

img

最后编辑于 2024-06-29 · 浏览 1022

2 5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