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看完贵老师写的检验的最后一口气有感


清明时节,看完 贵老师写的 《 检验的最后一口气》,感想良多。
里头提到 五年制检验的工作年代与现在4年制的工作年代 其实几乎没变化
现实中有不少检验科里拿了执业医师证的,进行了临床规培,拿到352检验医师中级的,也没有去上门诊,和临床讨论疑难病例,但是 华西的贵老师,北京协和的王澎老师没有执业医师证,却常被请去临床。因为没有哪一条规定说你没有医师执照:你不能给医生说这个患者需要加做一个检查,这个患者可能是什么病。有吗?在日常工作中,和临床沟通时,建议临床加做一个项目,临床很快就开出申请,没有人问过究竟有没有医师执照。记住:检验本来就有解释结果和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勇气,而这是一个检验人水平的体现,也是检验人的终极目标。
这么多年,检验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博培养,甚至博后工作站都有了,其实最后的归处都是从事同样的检验技术工作,而这份工作,确实专科就够了,而且这些专科毕业的,从事这份工作,比学历更高的人,干得更好。
检验最大的问题,其实核心在于缺乏人才,缺乏真正的专业人才。
我们从头理一下检验存在的问题:
第一:检验的教材
培养学生,首先要看教材,教材需要人来写。谁来写?写什么?
现在 检验4年制的教材 从内容上看太脱离临床了。
第二:检验的师资
有人说,我们可以选用国外的教材,这问题就不解决了吗?
还是不行,师者:传道授业,发挥榜样的作用。如果说检验是一门医学,老师除了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自己的发现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现实中的检验师资,大多数的老师几乎不上临床一线,教授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个人的经验分享,所以学生们除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自己都会看),每年一定要定期去临床一线看看学习,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学好。
第三:检验的现状
实际中的检验现状令人堪忧,很少有人真正从事检验医学,要么不做检验,要么只做检验技术。
(一)头部的大三甲检验科:从事医\教\研三方面的内容,真实的情况是:主要任务是研。每年的课题、文章、基金是头等大事。医和教只要完成就行了,那些有才华有学历的高端人才,几乎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应对“研”的内容,即使他们想做好临床,也没有那个时间。这些高端人才都不能认真做临床工作,所以检验这几十年临床水平没怎么发展就不奇怪了。欣慰的是:后来的评价体系会发生改变,临床能力会放在第一位。
(二)普通的三甲检验科:他们知道在“研”方面拼不过头部三甲检验科,同时教学任务也不多,本应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检验医学。真实的情况:质量、管理、认可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主任们把拿到什么称谓和什么证作为目标,这些东西耗尽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临床工作也只是完成而已,更谈不上去研究临床问题。有些东西本来是好事,规范检验工作的行为,更好的做好质量,帮助临床和患者,但是后来,越来越偏,走向极端,为了什么而什么。更可怕是这些引领的专家们,很多不上临床,也不懂临床,检查时只会提要求,不会解决问题,这样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拿的这些证有什么意义。也有一些检查专家是懂行的,检查或评审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更好的服务临床和患者,而不是为了一个名。
现在检验科的国考之一是室间质评,这一点我完全支持和认同,想当初CAP认可时,最看重就是PT的成绩,确实,不管检验科怎么弄,怎么管理,拿成绩说话。为了真正体现每个科室的真实水平,提一个建议:可不可以室间质评采用盲评,采用如同身份证一样的编号,谁都不知道结果,可以克服当下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的检验科:这更能真实反映检验的现状,就是认真完成每天的检验工作,做好每一份标本,保证质量就好。其他的可以没有,钻研检验的临床问题更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这些内容,后来工作中没有人带和引领。其实他们才是检验真实的写照,其实那些大三甲把光环去掉,和他们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基层的老师最辛苦也最实在,我经常看他们的结果,做得很好,在技术的层面和华西水平差不多,检验结果一致性和结果互认,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基层的同行们,做好质量的同时,有时间研究一下临床问题,一生、一年、一月、一周,用你的知识去帮助过一个患者,让一个患者因为你而受益,这一生就值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第四:检验的学科带头人
一个行业的发展,带头人非常的重要,因为发挥是方向和引领的作用。
检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门坎太低或几乎没有。几十年前,回城的知青或者医院管理层的家属或者亲朋都可以来做检验,现在似乎也没有大太的变化,只要有文凭,不管学的什么专业都可以,也没有什么考核来说明谁可以从事检验,谁又不可以。(没有准入门槛)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从事的是管理岗位,而在国外的检验科似乎没有这个岗位。检验科身在医院里,又是一门医学,首要任务是医。临床才是根,因为要引领一个科室的发展,要令人服众,首先是医疗水平要高,要能搞定患者。既然身穿白大衣,每天去医院上班,首要任务是治病救人,如果这个能力没有,如何服众?又如何管理一个科室?
也许有人说,检验科的事务多,需要专门专人管理。作为全国第一的协和医院的检验科邱主任,想必事务更多,她为何每天都要去审核质谱的报告,当发现有临床问题,亲自带队做人体试验,亲自带队去临床沟通交流,也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学科带头人,我听过多次协和的病例汇报,那些点评主任们的 水平无不让我五体投地,我想这就是协和无人超越的根本所在。
带头人首先带好临床的头,因为我们在医院,因为我们是临床,因为我们是医学,因为我们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的样本和报告,而这背后是成千上万个活生生的生命。检验在医疗行为中发挥70%的作用,带头人应该首先去发挥这70%的作用。
第五:检验学术会议
每年检验的学术会议至少上千场,学术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传播一些理念或者引领一种方向,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种机会,重点是谁来讲?讲什么?其实最值得学习的是同为医技的病理,他们各种年会或学术班,就只有一个内容:病理分析和讨论,以搞定一个个患者为最终目标,没有那些莫名其妙花里胡哨的东西。
终归到底 就是一个问题:什么是检验医师?检验医师的工作是什么?检验医师有什么要求?谁来做检验医师?检验医师每天干些什么?
有没有人能说清楚上面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搞清楚,我们全国的检验医师大会又该谁来讲?讲什么内容呢?谁又该来参加呢?结果是什么?收获又是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没人关心?也没有人来解决,一年又一年,检验重复着几十年技术的路,当我们耗完最后一口气,检验还需要本科教育吗?有必要再培养检验诊断学高端人才吗?
所有的问题归于一个问题:什么是检验?检验的本质是什么?谁才是真正从事着检验,推动着检验?谁又是仅仅占着检验的位置,穿着检验的衣服,说着和做着和检验毫不相关的事?
最后编辑于 2024-04-05 · 浏览 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