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病历】一例被误诊N次的GIST
患者,女性,65岁,主诉:反复下腹部疼痛10年;于2021年12月收住入院。
现病史:患者及家属诉患者近10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间断性疼痛,疼痛无放射,疼痛可耐受,可伴腹胀,时感尿频、尿急,无尿痛,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等症状;在外院及本院多次住院治疗,现为系统诊治,到我院门诊就诊,行腹部CT提示:下腹部囊实性占位病变,门诊遂以“腹部包块性质待查”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小便如上述,近3天来大便难解,无便血及黑便,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170/?mmHg,不规律口服降压药(具体药物不详),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患者8年前(2013年)曾因“呕血”在我院住院治疗,当时诊断“胃出血”,予“内镜下止血”(具体情况不详),并输血治疗,否认输血不良反应;
患者因腹痛于2019年6月在外院住院治疗,腹部CT示:1、第4组小肠部病灶及对应段肠系膜动脉、静脉改变,多考虑第4组小肠部病灶为动静脉畸形血管团,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明确。2、左肾静脉畸形(左肾静脉下腔静脉端纤细,呈线样,左肾静脉肾门部见向下延伸达左侧附件区的畸形增粗血管影),请结合临床。3、肝脏、胆囊、胰腺、脾脏、两肾上腺、两肾、两输尿管、膀胱、子宫、两侧附件CT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出院诊断为:1、第4组小肠部病灶为动静脉畸形血管团;2、结肠多发息肉;3、糜烂性胃炎;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患者于2019年8月再次因腹痛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腹部CT:下腹部不规则形态肿块,考虑小肠重复畸形可能性较大,血管瘤待排。诊断:1、小肠重复畸形可能;2、结肠多发息肉;3、糜烂性胃炎;结肠多发性息肉给予行EMR;
患者于2020年6月因贫血、腹痛住内科治疗,诊断:1、缺铁性贫血;2、慢性胃炎;3、非酒精性脂肪肝;4、主动脉硬化;3、高血压1级高危组;4、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5、颈椎轻度退行性改变;6、枕大池囊肿;7、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此次住院未行腹部CT检查;未输血治疗。
患者于2021年3月因便血、贫血住消化科治疗,给予输血治疗;胃肠镜检查。此次住院未行腹部CT检查。
患者于2021年7月因乏力、贫血住内科治疗,给予输血治疗,骨髓穿刺检查。此次住院未行腹部CT检查。
否认“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中毒史。否认手术、外伤史。预防接种不详。否认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及重大精神创伤史。
2019年CT检查:平扫:中腹部第4组小肠部见团状实质密度影,边界尚清,肝脏大小、形态及各叶比例正常,边缘光整,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肝门结构清晰;胆囊不大,壁不厚,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脾不大;两侧肾上腺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两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两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膀胱充盈可,壁无增厚,其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子宫形态、大小无异常,两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内未见明显积液征象。
增强:第4组小肠部呈花环状强化,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小动脉影,邻近相连肠系膜静脉早期显影,并向门静脉端呈逐渐变淡改变,病灶边界清晰,左肾静脉下腔静脉端纤细,呈线样,左肾静脉肾门部见向下延伸达左侧附件区的畸形增粗血管影,其余实质性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2021年CT检查:中下腹见软组织肿块密度影,肿块与小肠分界不清,其内见少许气液平面,病变大小约9x7cm,CT值33HU,增强病变明显强化,病变与多次老片对比明显增大,肠系膜动脉聚集,增多,肠系膜上静脉轻度充盈缺损。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边缘光滑,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病灶,增强病变未见强化;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脾脏、胆囊、胰腺及双肾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增强未见强化。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可,壁光滑无增厚,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增强未见强化。子宫不大,密度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未见强化;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术前诊断:1.腹腔肿物(小肠间质瘤可能); 2.高血压2级 很高危阻
手术方式:剖腹探查术
手术后病理报告:

讨论:1、GIST影像学、病理学、临床表现特征?
2、GIST治疗方式及辅助治疗方案?(详细讨论在答案公布区)



最后编辑于 2024-04-11 · 浏览 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