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综合|检验操作的预判神操作 你学到了吗

急诊检验项目出结果的时间要求是在30min、1小时内,只要不超时都是符合规定的;不过,检验医学也追求及时性,准确及时的给出急诊检验结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在日常检验工作中,能够做到“预判”,也许可以实现这种苛刻的需求,不但对急诊检验的及时性有所助益,且另有其他益处。
一、什么是“预判”?
顾名思义,预判是指在实验操作前的事前判断;虽有一些经验主义的意味,不过,有一些预判我们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利用起来,可以为检验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与支持。
二、预判的好处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做好预判,好处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节省操作时间、节约试剂成本、减少干扰因素与误诊的可能、遏制错误的继续发生等等。我们可以出下面具体的实例中一一体会。
三、预判操作的应用实例
1、预稀释争取时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标本,多数血浆呈现白中带红的颜色,少数乳白色与正常淡黄色;而血浆呈现白中带红或乳白色的标本,一般预示着血浆淀粉酶与脂肪酶结果会很高且超过了项目的线性范围;一般需要稀释N倍后再复查。试想,如果遇到此类标本,提前进行稀释后测定,便可节省检验时间与试剂;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该颜色血浆的结果也可能在线性范围之内,稀释后可增加误差。
2、抛砖引玉节省成本。在检验项目中,有一些项目的结果数值区间可能异常大,例如利用电化学发光检测血β-HCG时,经常与遇到结果超过线性范围的情况,以至于浪费的试剂成本升高;于是,便有人利用尿早早孕试纸,先对血标本的β-HCG做初步的定性判断,再根据预判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提前做稀释检测。两种检测的成本相差几十倍,综合下来,的确可以节省试剂成本了。
3、近期历史结果。历史结果对比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参照习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患者某些检验指标的变动及其规律,并且伴随着疾病的发展以及后续的治疗情况,检验指标也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便有许多的指标具有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特别是近期连续监测的患者,许多指标变化浮动是很小的;如果很好的将近期历史结果利用起来,便可预先对某些指标作出预处理;例如,酶类的监测,AST、ALT等数值异常高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在检验前可以参照历史结果,那么,就没有必要再按照原倍血清进行检验了,而是提前做好稀释,单独检查这些特殊的项目。
4、知一推三。例如,血与尿标本的淀粉酶检查,如果血淀粉酶异常高,那么,也基本推知尿淀粉酶需要做好预处理;另外,心功能组合项目里面的几项酶类检查,多数也具有同时异常高的情况。亦或是,某患者同时采集了几管不同项目的血标本,当发现其中一管标本存在采集错误(如输液侧采血,红细胞压积异常低)时,便也可以判断其余标本不合格,及时控制错误的蔓延。
5、清楚干扰因素避免错误。干扰因素可以影响相应检验项目的结果准确性,有些干扰因素甚至会严重干扰,致使检验结果出现跨越临界值的误差,那必将导致误导临床,出现误诊的情况。例如,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小球动脉硬化等疾病时,临床可能会用到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药物作用:预防和治疗因微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并发的肾病、视网膜病变等),而这种药物会严重干扰血肌酐(肌氨酸氧化酶法)的结果,使其异常降低。如此异常的干扰,会误导临床的诊治,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如果实验室使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查肌酐,又清楚的知道患者使用了该药物时,可以预先使用其他方法学手段对肌酐进行检测。药物干扰检验结果的例子还有许多,都会对预判有很大的帮助。
6、遏制错误的继续。如果说对比历史结果属于“纵向”对比,那对比相邻标本便是“横向”对比。在“横向”对比时,可以观察某一项目结果的分布规律;例如,连续几个标本的某一结果均出现异常高/低或固定某一值时,而并非正常情况下的随机分布,即提示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如仪器的某些故障、加错试剂、试剂批号变动未重新定标等等。如果可以从已检测结果中预判出错误,便可及时遏制错误的继续,以便于排查出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7、采集标本时的预判。如果广义的来讲,采集空腹血标本时,询问患者有无吃饭等都属于预判的范畴。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及疗效等等情况,都可以预判出标本采集是否符合要求。
8、接收标本时的预判。接收标本时观察标本是否符合要求,都可以称为一种预判,因为如果接受的标本是不合格的标本,那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可想而知了。例如,家属自带标本容易出现常识性的采集错误,血沉与凝血标本的血抗比例是否合适,血常规标本是否有凝血现象,女性特殊标本与月经期,精液标本的留取与保存,血气标本的颜色等等,这些统统可以算作是预判的范畴。
所以,预判作为一种工作经验,更是检验工作者一项必不可少的额外技能,可以令我们在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都时时刻刻注意与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才能遏制错误的发生与继续。
最后编辑于 2024-02-27 · 浏览 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