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见症状的机制,评价,鉴别等相关知识点
视功能障碍
(一)视力突然下降
1.一过性视力丧失:
又称暂时性视力丧失,包括一过性黑蒙
通常在1小时内恢复
常见眼病: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直立型低血压、脱水、饥饿、过劳、癔症。
2.持久性视力下降:
1)单眼持久性视力下降
眼部循环障碍:视网膜血管阻塞( A / V 栓)
视网膜出血、玻璃体出血: DR 、 Eales 病、
青光眼发作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眼部炎症:角膜炎、葡萄膜炎、视神经炎、眼内炎。
其他急性病变:急性圆锥角膜、角膜穿孔、晶体脱位、黄斑裂孔、网脱累及黄斑
外伤:颅外伤、眼外伤。
2)双眼持久性视力下降
同时发生很少见,多为先后视力下降
①Leber 病
②甲醇、奎宁、铅中毒
③尿毒症性黑朦、大失血
④颅脑外伤、眼外伤
⑤癔症
⑥诈盲
(二)视力逐渐下降
1)屈光不正(近、远、散)
2)器质性病变:
角巩膜病
晶状体病(白内障)
葡萄膜病
青光眼
玻璃体病
视网膜慢性病变
视路病变
(三)视野缺损( Visual Fields defects )
视野缺损提示视网膜和视路疾病。
1.局限性视野缺损
1)暗点:中心暗点:是黄斑区受损、视盘黄斑束受损。
见于黄斑病和青光眼。
哑铃状暗点:是中央固视区与生理盲点相连
鼻侧阶梯
旁中心暗点
弓形暗点
环形暗点
视功能障碍
2)不规则视野缺损
网脱
网膜劈裂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网膜循环障碍
网膜、脉络膜炎、
屈光间质浑浊
3)象限性视野缺损
4)偏盲:同侧偏盲、鼻侧、题侧、水平性(多见于颅内病变)
视功能障碍
2.向心性视野缺损
周边视野呈均一的缩小,呈管状。
见于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
经炎。
3.普遍敏感性下降
4.生理盲点扩大
见于青光眼、视盘水肿。
见于青光眼早期
(四)色觉异常
常见于视锥细胞和黄斑病变
1.色盲对色彩不能分辨
1)全色盲:只有明暗之分,无色彩之别。
2)部分色盲:有色彩感但不正确。
2.色弱
对颜色的分辨能力差。
3.先天性色觉异常
多为遗传病,双眼发病
先天性全色盲多半有视力障碍、畏光、眼震。
4.后天性色觉异常
1)白内障 浑浊的晶体吸收蓝光强﹣蓝色障碍
2)黄斑病变 蓝黄障碍
3)视神经病变 红绿障碍
4)其他
癔症
5.色视
将无色物体看成有色,像戴有色眼镜一样。
多见于屈光间质的改变和药物中毒
1)白内障术后一蓝视
2)前房积血、玻血﹣红视
3)洋地黄中毒﹣黄视
6.色视力疲劳
色觉正常,但15秒内不能分辨。
7.色觉加重
见于吸氧、大麻、服用乙硫异烟肼等
(五)夜盲
暗视力或暗适应的能力下降或丧失。杆细胞或周边网膜的病变是夜盲的病因。
1.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色素变性
2)铁锈症
3)铜质沉着症
4)全视网膜光凝术后
2.脉络膜病变:可引起 RPE 的继发性改变致夜盲
3.视神经疾病:青光眼、视神经炎
4.先天性暗适应不良
5.VA缺乏、微量元素代谢障碍
6.周边屈光间质的混浊(假性夜盲)
1)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
2)花冠状白内障
(六)昼盲
视锥细胞病变是昼盲的主要原因。
1.视锥细胞病变1)先天性视锥细胞发育不良
2)黄斑变性3)黄斑发育不良
2.屈光间质中心区混浊1)中心性角膜白斑
2)极性白内障
3.病理性散瞳
4.屈光术后的眩光
5.轴性视神经炎
3)核性白内障
(七)视物变形
1.变大,称大视症:
1)视网膜收缩、瘫痕等导致感光细胞分布区域减小,细胞堆集引起
2)调节痉挛伴瞳孔缩小引起
感光
2.变小,称小视症:
1)由各种原因引起 R 感光细胞分布区较正常增大,感光细胞稀少引起。
2)调节麻痹、屈光参差引起。
3.常见病:
1)中浆
2)老年黄斑病变
3)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脉络膜肿瘤
5)戴高度数眼镜
6)角膜不规则散光/
7)精神病如瘡病、癫痫、精神分裂症
8)偏头痛发作前可有视物变形

(八)闪光感
是一种玻璃体视网膜异常关系引起。是由于玻璃体视网膜对
视网膜的牵引所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引起。
常见病:
(1)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
(2)孔源性网脱的早期
(3)玻璃体混浊与网膜粘连的各种疾病:格子样变
(4)偏头痛双眼对称闪光感,伴恶心呕吐
(5)钝性外力作用于眼部

(九)视疲劳的发生与眼内,外肌的使用不当或过度紧张有关
眼内肌紧张﹣屈光不正
眼外肌紧张一隐斜,眼肌不平衡
眼内外肌同时过度紧张﹣长期近距离工作集合与调节使用过度
视疲劳
病因
(1)眼睛本身的原因,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调节因素、眼肌因素、结膜炎、角膜炎、所戴眼镜不合适等;
(2)全身因素,如神经衰弱、身体过劳、瘡病或更年期的妇女;
(3)环境因素,如光照不足或过强,光源分布不均匀或闪烁不定,注视的目标过小、过细或不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