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能完全消退吗?JACC研究揭示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2大决定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通常始于生命的较早阶段并且进展缓慢。在亚临床阶段发现疾病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减缓进展、可能避免ASCVD事件的关键。但是,目前对人类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决定因素的时间-疾病动态变化的认知是不足的。
然而,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能完全消退。

本研究采用多区域三维血管超声(3DVUS)成像技术,以探索中年无症状个体的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态变化。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来自PESA(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研究队列的3471名参与者(基线年龄40~55岁;36%为女性)间隔3年接受3次DVUS影像学评估。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被量化为整体斑块体积[GPV(mm³),双侧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负荷]。根据GPV较基线的变化,分为亚临床动脉粥样进展(GPV从基线到随访6年间增加≥100%)、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逆转(GPV从基线到随访6年间减少100%,即完全消失)、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稳定(不符合进展和逆转标准)。采用逐步正向变量选择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逆转的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
3研究结果
研究队列中,32.7%的参与者在6年内发生了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7.5%是突然发生疾病事件,15.2%是入组时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8.0%的参与者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
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升高的收缩压(SBP)对6年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风险的影响在最年轻年龄层的参与者中更为显著。
4结 论
本研究中,经过6年随访,研究组中三分之一的参与者发生了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一小部分参与者发生了动脉粥样逆转。基线LDL-C和SBP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在年轻的参与者中更为明显。
这些结果表明,在年轻时进行更严格的危险因素控制,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并可能对降低临床事件的风险产生长期影响。
5点 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了3471名中年无症状个体的外周性动脉粥样硬化的6年发展轨迹。这是第一个评估早期多区域外周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决定因素的纵向研究。该研究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研究强力支持了应在生命早期实施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新兴观点,这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其次,它提供了一种易于实施的方法,即外周动脉的3DVUS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个体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易感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斑块可视化。
第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愈”(即斑块的完全逆转)在其早期阶段是可能实现的,是未来进行干预研究验证这一概念的基础。
最后,普遍的观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应该努力避免其向临床阶段的过渡和随后发生的ASCVD事件。而本研究支持将动脉粥样硬化缓解作为目标,这对卫生保健提供者,以及决策者和一般民众都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其主要研究的是欧洲/白人的中年工人,因此应该谨慎考虑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其次,该研究显示较高的基线LDL-C和SBP对6年内外周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在年轻人参与者中更显著,但由于缺乏研究登记前受试者的LDL-C和SBP值,所以无法确定基线测量值是否反映了年轻年龄的持续水平。此外,该研究使用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来定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逆转,这可能导致统计功效的丧失。
最后编辑于 2024-01-18 · 浏览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