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选择--读后感言
《肾移植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选择》--读后感言
按:
这是一文药师视角探查临床医疗内容:介绍“肾移植“医疗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耐药问题。论述美国一项3期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非劣效性试验研究,该试验评估了在接受CMV血清阳性供体器官移植的高危成人CMV阴性肾移植受者中,与缬更昔洛韦相比,letermovir用于普遍预防CM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药物letermovir比缬更昔洛韦好,给临床提供了一个新药选择余地。。
文章表达的意思,是药师团队,为临床肾移植 团队提供新选药思路。
这无疑是医药联合的好案例。
本人现在要表达是另一视角的联想
1,肾移植方面临床药学
这方面做得较出色的,本人了解到是浙一医院临床药师马葵芬药师”等。
现在,论坛报推出“郑州人民医院药师团队”这方面文章,无疑是又打开一扇大门,增加了这方面信息和交流渠道。
2,基层医院和基层临床药学;
基层,谈不上肾移植这类高大上的临床医疗和临床药学,但病人是散落在各地基层,疾病的发生率大小,并不挑挑拣拣,专往大城市生病。稀奇古怪的疾病,都是散落各地。
临床药学如何与临床医护专业和谐共融,使产生最大的医疗保健效应,消耗较低的医药成本,学问太深。
3,医保、医疗和医药
3,1,医保局,
抓医保基金管理,单打独斗,不行。因为,临床实在太复杂。
3,2,医疗;
是消耗医药成本的主导部门,
这里有疾病复杂,有医疗水平参不齐,有旧有落后医疗理念,更有复杂医患关系从中作梗。仍可求安稳,少冒医疗风险,就怕万一中招,”滥检查“,就派上用埸。
什么是滥检查?
每年一周的癌症防治宣传周,各大小媒体,大力提倡“早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能发现多少癌症?一发现确诊癌症,70-80%是中晚期,其中30-40%是转移【1】。就是去“滥检查”,也难早发现癌症。
有没有”滥检查“?有的,
举证:2 次同学会,共游长潭湖,其中一批同学会,是医学界退休老同学,会聚中免不了畅谈各种感受,其中就有就医感受,当了患者角色,内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我们以前做医生,不是这样子的!本来要专题写一文游记,记叙各种趣事,后有建议,别写了。
3,3,药品供应(医药),
现在新药不断,我们药学老同志,现在跟不上趟,很累。累,也得学,癌症文献,收集480多篇了,因为,亲戚朋友,有癌症病例,需要知识,需要人文医学关怀。不是要去当肿瘤科医生,当不了。而是研究人文医学,“生老病死四步曲”帖子【2】,就是这样产生。
药品供应,最典型案例,聊城假药案,为临床抗癌用药的药品供应,把主管医生搞得精神错乱,一批小报媒体呐喊助威,还有原北医三院肿瘤科张医生出来助阵,可以说是“群魔乱舞!”,把社会民众忽悠得团团转。
本人作为局外人士,又是肿瘤患者家人,旁观者清。
4,三医联动惠民生
读篇文章,怎么这么多话儿?
是因为,近期,脑子一直在转:如何撰写推荐邵蓉教授的2 篇文章【3】【4】【5】,论述本人的《三医联动惠民生》的中心思想。
前2 天,接黄岩医保办电话,告诉我,抗癌药“地舒单抗”(主治癌症骨转移药),2024年纳入医保报销了,非常感谢黄岩医保保及时提供信息。
因为,2023年,本人化大量精力,检索文献,研究政策,提供学术依据,推进三医联动,促成医保政策落实。检索了前期工作记录部分文献,这些文献原始记录了当的工作过程,实打实“三医联动”,感受太深。不说社会民众,就是自家四亲六眷,涉及医药问题一大堆,前几天 ,下肢红肿病例【6】,真的是“医药护患”一家人!
2024-01-12;14:15,整 理完笔,辛老师
文献
【1】读:《【463】肝癌转移时空演进全景图谱绘出》及文献回顾
【2】《生,老,病,死》四步曲之二
【3】读“青丝白发一瞬间”诗句,记录3 件事
【4】推荐邵蓉教授,就医改涉及新药创新等系列对话,发布于 2022-11-16 · IP浙江
【5】推荐与点评《填补空白 搭稳药品监管“四梁八柱”》文章
【6】下肢红肿,下步该怎样用药?
肾移植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选择
2023年12月28日A5版
编者按 聚焦药学前沿进展,助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郑州人民医院药师团队共同打造“药师论前沿”栏目,从药师视角探查研究的临床意义。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导致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最严重的感染之一。除了发生病毒感染,CMV的免疫调节作用易导致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例如移植物丢失和机会性感染。
目前,实体器官移植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两个主要策略如下:① 全面预防,包括根据移植器官的类型和血清学状态在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3~12个月)对所有或部分高风险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② 预先治疗,包括定期监测和在检测到CMV 脱氧核糖核酸(DNA)超过预定阈值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CMV 预防治疗显著降低了移植后CMV 感染者的数量,并将感染的时间转移到移植后患者相对较不“脆弱”的时期。然而,尽管完成了规定的预防治疗后,仍有高达50%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的高风险患者发生CMV感染。关于预防移植后CMV感染 的最佳策略目前仍存在争议。静脉注射更昔洛韦或口服其前药缬更昔洛韦是预防和治疗CMV 感染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虽然一般耐受性良好,但缬更昔洛韦和更昔洛韦可引起显著的骨髓抑制,也可能出现抗病毒耐药。因此,需要预防巨细胞病毒的新策略。
Letermovir于2017年被批准用于CMV血清阳性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HCT)受体的CMV感染预防,并已在该人群中广泛采用,但目前未被批准用于实体器官移植受体的任何临床适应证。
2023年6月6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一项3期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非劣效性试验研究,该试验评估了在接受CMV血清阳性供体器官移植的高危成人CMV阴性肾移植受者中,与缬更昔洛韦相比,letermovir用于普遍预防CM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共有94个国际站点的601名参与者参加了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letermovir(n = 289)或缬更昔洛韦(n = 297)用于移植后长达200天的CMV预防。移植后52周,主要转归是CMV感染,次要转归是第28周的CMV感染和第52周的CMV感染发作时间。
结果显示,在移植后第52周,letermovir组和缬更昔洛韦组分别有10.4%的参与者和11.8%的参与者出现CMV感染。到第28周,letermovir组中没有参与者发生CMV感染,缬更昔洛韦组中有5名(1.7%)参与者发生CMV感染。两组的CMV感染发病时间相似。Letermovir组没有参与者出现耐药相关序列变异,而缬更昔洛韦组有12.1%的参与者出现耐药相关序列变异。在第28周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中,letermovir组低于缬更昔洛韦组(26%对64%),接受letermovir治疗的患者中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停止预防的患者较少(4.1%对13.5%)。尽管在移植后52周,两组患者的CMV感染发病率相似,但接受letermovir治疗的患者发生CMV所致脓毒症和早期CMV 感染的可能性较低。letermovir主要优势是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随后的停药率。
这项预防试验中,letermovir没有出现耐药序列变异或突破性疾病,提高了letermovir作为普遍预防策略的可行性。
点评
移植后预防CMV 的策略在继续发展,许多有希望的替代方案已经出现。这项试验是一个重大进步,证明了当用于高危肾移植受者的普遍预防时,letermovir是一个同样有效且耐受性更好的抗病毒选择。(郑州人民医院 刘伟丽)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综合周刊2023年12月28日A5版.pdf
最后编辑于 2024-01-12 · 浏览 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