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出血的冲突
凝血与出血的冲突,已成神经外科难题之一。
外科善于处理出血,实际也很怕出血。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我国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但许多老年患者存在凝血与出血的矛盾,导致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困难重重。
2周前我曾在公众号中报道过一位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89岁高龄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因老人家同时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相关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我们不得不一方面治疗血肿期待它缩小,一方面还得用肝素抗凝治疗、防止DIC恶化;
结果,我们触发了出血与凝血的矛盾:在治疗到14天时,原本已经明显吸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疑似因患者接受了半量低分子肝素治疗了2天,她那已开始缩小的硬膜下血肿中又出现了新血肿,导致整体血肿增大,治疗变得非常棘手。
如何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兼顾凝血与出血,是一个长期存在又必须解决的难题。
近日,一例也是同时并发出血与凝血矛盾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过我长达近4个月的小心求证和指导,终于接近痊愈,让我初步掌握了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调和凝血与出血矛盾的方法。
患者L先生,86岁,某外地省会患者。他有几十年房颤史,长期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今年5月他不慎头部撞伤,当时觉得无异常,也未进一步检查。6月,头痛发作,查头MRI确定右侧硬膜下血肿。当地医生根据我们发表的方案开始让他口服立普妥。2周后复查影像见血肿变化并不明显。此时又发生二次轻微头外伤,于2022年7月5日复查磁共振确定右侧巨大硬膜下血肿且有左侧丘脑点状出血。
老人不想接受手术治疗,自己买了票直奔天津寻求我的帮助。针对他的血肿和基础疾病,我们制定了短时间停止抗凝药,联合他汀加立普妥治疗加头颈淋巴引流按摩和监测心脏功能的方法。经过心内科指导和约2周的联合治疗后,患者血肿明显减少。治疗中曾出现腿肿,确诊慢性心衰;虽有下肢肌间隙血栓形成,但一般情况良好,口服利尿药可控下肢水肿,未恢复抗凝药。我安排患者出院休养,继续口服他汀加激素。见到血肿持续缩小,患者及家属深受鼓舞。
但是,8月28日,患者间断呼吸不畅,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慢性肺栓塞。我果断嘱咐他恢复半量利伐沙班。但因我的方案跟当地医院方案略有不同,患者及其家属非常担心,却出于对我的信赖,坚持用了我的方案。后来,患者坚持一月一复查影像,见证血肿持续减少,肺栓塞症状也有所减轻。
11月15日他再次复查影像,显示血肿几乎消失。我凭经验完全不担心这样的小血肿,嘱咐老人家继续口服他汀及坚持头颈淋巴按摩,让他一个月后恢复利伐沙班到他找我治疗前的剂量。

这例患者的治疗对我自己而言也是很可贵的经验提升。以后再遇此类肺栓塞或心梗等凝血亢进病合并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我这个“先用激素加他汀加头颈按摩减少患者血肿,然后再谨慎、少量开始恢复利伐沙班”的治疗方案,应该是可行的。如果能够随时监测,就更安全。
我希望有更多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