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首诊发作性睡病一例:成就感与遗憾并存。

中年男性,因“发作性睡眠增多、晕厥半年余”就诊。病人诉半年余来间断出现吃饭时及开车时突然睡着,同时近半年来出现3次晕厥。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夜眠差,有呼吸睡眠暂停情况,曾于当地医院行脑电图检查,未拿结果。听着患者关于吃饭时,开车时突然睡着的描述,下意识的考虑发作性睡病,但是读研以来还没有见过,跟老教授表达了了我的想法,并迅速打开手机开始搜指南,一条一条对比,基本上是符合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辅助检查方面病人当地CT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病人之前做过但是没有拿结果,脑脊液及基因检测门诊尚不具备条件,我很希望把患者收到病房,完善相关检查,但患者得知我们相关病例遇见的较少,住院意愿不强,最终我加了患者的微信,决定回科里讨论后,再跟患者沟通。结合指南及患者要求,暂给予药物治疗,但发现指南上推荐级别较高的药物都没有药,最后给患者开了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第二天回到病房,跟一个高年资主治讨论这个病人病情,老师考虑到这个病人已经将近50岁,与发作性睡病的流行病学不符合,不太考虑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但其实内心深处我还是认为是发作性睡病,仅凭借发病年龄排除感觉不妥,也有可能是我当时没跟老师描述清楚病人的情况。本来计划的交班时间全科讨论我也不好意思再提了。
后面几天几度纠结,也没好意思跟病人反馈老师的观点,不知道哪一天把病人的微信也删除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告诉我,她轮转的科里来了一名试工的研究生,说在我们医院神经内科他父亲被怀疑是发作性睡病,最终在北京确诊,描述了当时门诊的老教授和规培生,朋友猜到了是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我。
当时特别想去问一问确诊的过程,因为各种原因最终也没去成。最后附上一张《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诊断流程图与大家共勉。

最后编辑于 2023-11-22 · 浏览 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