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非肌松全身麻醉,可以练就麻醉医生观察药效动力学全过程的本领

发布于 2023-11-19 · 浏览 2510 · 来自 iOS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7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为什么要提倡做非肌松全身麻醉?主要是现在药物进步了,而且可以练就麻醉医生观察药效动力学的全过程。

在临床上,短小手术,比方说胃镜检查或者人工流产,那么麻醉医生很容易看到单次给药的药效动力学的过程。但长时间手术如果用了肌松要,恐怕也很难看到药效的消长过程。即也就很难做到以呼吸抑制程度为允许的参数底线来调控药量,也就等于没有做到临界状态的按需投药。

最近我们的丙泊酚、阿芬、瑞马唑仑都换了批号,同样是三个药的组合,药效明显加强。但出于临床考虑而没分别对照。这一例手术做了近七个小时。麻醉诱导后丙泊酚维持量一直在1.5mg/kg/h、瑞马唑仑在手术后三个多小时维持量改在了0.3ug/kg/h,而阿芬更是由30ug/kg/h快速地改成了24、21、18、15、12、9、6ug/kg/h。

     之所以降低瑞马唑仑和阿芬太尼的药量,是因为麻醉至3小时左右时呼吸频率降至了6Brpm(鼻导管吸氧指端监测氧饱和度98-100%,循环稳定)。调整药量后RR逐步恢复到12Brpm。

     额外讨论

     当今麻醉如果没有人为因素,很少出现问题。那么针对八大系统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目前来讲也比较固定成熟。这和手术操作不一样,因为手术伤势有很大差别,不恒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手术板块经常有花样。而麻醉,怎么说呢,看不到什么“新”东西了。但是如果我们做非肌松全身麻醉,那就不一样。因为这是临界用药状态,药物组合、不同的药物、给药速度、给药剂量以及病人的自身状况都会对药效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安全的基础上,比给肌松药做气管插管更需要有效、及时的药量调整。

     当然了,药效是目的,药量调整是手段。而临床用药目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用药。因此在非肌松和肌松全身麻醉下都可实施的病例,显然前者用药更加精确,既保证麻醉深度又没有术中知晓、术会回忆。

     回到本例,我们可以看到联合用药一个明显的特点:固定丙泊酚和瑞马唑仑的量,单纯调整阿芬太尼,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呼吸频率。

最后编辑于 2023-11-19 · 浏览 2510

3 4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