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分享~感染科集锦Ⅱ:感染相关

发布于 2023-10-31 · 浏览 751 · 来自 Android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18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医者超哥 +2丁当

1.传染源

⑴患者,是大多数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

⑵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在病原体被清除前是重要的传染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⑶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比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⑷受感染的动物,以啮齿动物最为常见,其次为家畜家禽。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啮齿动物/呼吸道传播,乙脑/乙脑病毒/猪/虫媒传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鼠类及猪/疫水传播等。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无传染性

2.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⑴★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生长繁殖的能力

⑵毒力

❶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由革兰阳性菌产生,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而起作用

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导致炎症和免疫损伤致病

⑶毒力因子

⑷数量

⑸变异性:通过抗原基因的变异、遗传信息的交换、耐药性的形成,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减低或消失,从而使疾病继续或慢性化

3.免疫球蛋白

⑴IgM抗体最早出现(morning),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持续时间不长

⑵IgG为恢复期抗体,持续时间长,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⑶IgA主要是在呼吸道、消化道局部产生的抗体

⑷.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寄生虫,过敏反应)

⑸.IgD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4.传染病分类

⑴甲类 强制管理传染病

❶鼠疫,霍乱

❷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甲类 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非典)

❸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⑵乙类 需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管)、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其中肺炭疽甲管)、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等28种

❷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❸医学观察是指对可疑的传染病患者和曾经与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按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采取隔离措施,观察其健康状况,有否染病可能,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⑶丙类 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❶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等11种

❷24小时内进行报告。

5.发热

⑴口腔正常温度约为36.3~37.2℃,直肠体温多在36.5~37.7℃,腋下的体温则维持在36.0-37.0℃左右。

⑵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皮层-丘脑PO/AH

⑶致热源:

❶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原: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和散热减少(寒战)。

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IL-l、IL-3、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c〇、干扰素(IFN-ot、-P)等,参与对其他细胞活动的调控。

❷外源性致热源::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

外源性致热原可以刺激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⑷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⑸热度

①低热:37.3~38°C;②中度发热:38.1~39°C ;③高热:39.1~41°C;④超高热:41°C以上。

热程是指发热病程持续时间。通常按发热持续的时间将其分为急性发热和长期发热。

⑹热型

❶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❷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❸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登革热。

❹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❺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霍奇金淋巴瘤,回归热。

❻不规则热: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感、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肿瘤等。

最后编辑于 2023-10-31 · 浏览 751

3 6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