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酶胆分离

什么是“胆酶分离”?
“ 酶胆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ALT下降。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酶胆分离”。

Q1:
转氨酶的高低变化对于肝炎病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化验指标。
一般来说,急性肝炎在病程4-6周内转氨酶应降至正常。肝炎复发时转氨酶升高 可先于症状。如病程超过3个月而转氨酶仍轻度异常,则很容易转成慢性肝炎。 肝硬化病人的转氨酶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提示病情可能 发展成活动性,须引起警惕。然而,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生产转氨酶的能力丧失,这时血液中的转氨酶 降低,但是黄疸却持续升高,这种现象即所谓"酶胆分离",往往提示病情正在恶化。

总之,转氨酶的升高一般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但酶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提示 病程的轻重和预后。因此,不能单纯根据酶值的细微波动来判断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还需对症状、体征、病理和临床其他各项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又: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 前兆。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 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Q2:
出现“酶胆分离”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表现,多提示病情加重,有转为重症肝炎的可能。但是在胆汁大量瘀积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要区别对待。重型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ALT反而降低。
最后编辑于 2023-10-29 · 浏览 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