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药三大扯


汤药三大扯:药锅,忌口,药引子。
其一。
煎中药有一个神奇的工具,叫中药锅,其实就是一个粗陋的黑咕隆咚的砂锅子,一边有一个把手,丑的要死,但你可别小瞧它,它可是个神物,大部分中医大夫主张,煎药必须用这玩意儿,你跑来说大夫你的药效果不好,他问你用啥煎的药,不用煎药锅,那就是原因。卧了个大槽的,用中药锅煎药就有效果,不用中药锅煎药就没效果,那你给人治病,到底是你的中药的效果,还是中药锅的效果?离了中药锅没效果,你让干脆病人直接吃中药锅好了。买个中药锅敲碎研成粉,每个病人分点冲服,保证病到药除。
有人说这是传统,没错,传统未必是合理,也许是一把心酸一把泪。为什么会有中药锅这么个玩意儿?很简单啊,你去问问你爷爷奶奶,他们兄弟姊妹有几人。这和中药锅有啥关系,关系大了。
从古代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哪家哪户不得生一大堆孩子,年龄大的都知道,兄弟姊妹七八个很常见,再加上父母两位,爷爷奶奶两位,一家子十口人左右,那做饭的锅有几口呢?好可怜,只有一口,一口好大的锅,支在灶上永远拿不起来那种,一家人指望这一口锅做一家人的饭,你拿它来煎药?剪完了怎么过滤?怎么刷锅?还能再做饭吃吗?太不方便了对不对?
那怎么办呢?另外用小锅煎药。可是我们买不起铁的小锅,太贵,那就用泥巴捏捏烧烧做一个,这玩意儿破了也不可惜,这么一来,大家煎药都用这种砂锅陶锅,砂锅陶锅就成了专门煎中药的,这就是所谓煎药锅传统的由来,这么凄惨的传统,现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富的社会,成了某些人必须坚守的优良传统了。
很多所谓的传统其实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和道理无关。中国人原来结婚穿红丧礼穿白,外国人结婚穿白丧礼穿黑,这些年中国人跟外国人学结婚也穿白,不也没人觉着结婚像丧礼吗?有一回我去跟新郎去拍外景,看到另一对结婚拍外景的,新娘穿红婚纱,这倒挺稀奇哈,旁边人悄悄告诉我,新娘是二婚才穿红婚纱。
砂锅是不是特别适合煎药呢?一点也不。这东西,烧热太慢,退热也太慢,沿口再大容积也小,加水多了容易沸出来,加水少了容易糊锅,煎个两三回,裂了,煎好了端起来还没等倒呢,哗啦一下碎了,连汤带水全浪费。
所以煎药啊,别再执着所谓的中药锅了,啥锅都行,合适最好,这世界不存在专门的中药锅,病人不用所谓的中药锅煎药效果不好,那是你水平不行,别拉不出那啥怨那啥。
其二。
你有病了可千万别吃中药,太麻烦,讲究忒特么多,只要吃中药,你得忌一大堆东西,什么凉的辣的酸的甜的鱼虾腥蟹,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一堆玩意,我曾经见过我们当地某位国际名医看病,处方下面专门打印一堆东西,开药方在下面打钩,钩到哪个忌哪个,看着他伟岸的身躯,哇,好崇拜!另外忌口还有传说呢,徐达得病不能吃鹅肉,朱元璋送鹅肉,徐达只好吃了鹅肉去死,聊斋上还有不能白老虎肉的故事,反正哈,吃中药必须忌口,不忌口吃中药就别谈效果,还有个伙计在微信视频号里专门大谈特谈忌口的问题,要求病人一定要严格忌口如何如何。所以有些病人看完病,专门跑过来问我忌不忌口,我说注意事项不都给说的明明白白了吗?病人说你说的我记住了,我问的是忌不忌口,我说不忌,病人说你这个大夫真怪,人家都让忌口你为啥不让忌?
忌口这事吧,我不反对,至少不全盘反对。但问题是啥呢?到底是吃药需要忌口,还是得病需要忌口。这是本末的问题,咱们不能本末颠倒喽。
比方说,一个病人嗜酒如命,面红耳赤,痤疮流脓,嘈杂灼热,这种情况不得忌酒?
再比方说一个病人他吃凉东西太多老是拉肚子,你不得让他忌凉?
再比如说一个人羸瘦如猴,面赤戴阳,你不得让他忌辛辣?
忌口是疾病需要忌口,而不是吃药需要忌口,哪怕他不想吃中药,你也得叮嘱他需要忌什么东西,是不是?
那些个不是吃东西导致的疾病,吃啥也不会加重疾病的,比方说肝气郁结的病人,你让他忌口有意义吗?不仅没有意义,他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焦虑,你再让他忌这个忌那个的,他不更焦虑?他应该放开胸怀,百无禁忌,该吃吃该喝喝才对。
只有中医才有忌口吗,西医就没有?糖尿病病人能猛吃糖?高脂血症病人能猛吃油?高血压的就能猛吃咸菜?
还有,病人高脂血症,你中医说人家肾虚要用血肉有情之品补就要用猪油膏?
所以关于忌口,中医大夫脑子要清楚一点,理性客观的看待这件事:
第一,忌口是疾病需要忌口,不是吃中药才忌口,更不是不吃中药就不用忌口。
第二,该忌口的无论中医西医都要忌,所以中医大夫要学点西医知识,别闹笑话。
第三,那些个不需要忌口的别叫人胡乱瞎忌,没得给人增加精神负担。
第四,要把忌口这事扩展开来,扩展到有利于健康的诸般事项:该运动的叮嘱病人多运动;该减肥的不论啥东西都不能多吃;该补虚的怎么多吃都不为过,只要能消化;该解放思想的跟病人多聊聊天,让他放下顾虑,等等吧。别老盯着忌口这么点破事吓唬人。
其三。
我上小学那会只有收音机,最喜欢听刘兰芳的《杨家将》,里边有个情节,说杨六郎杨延昭病了,某位神医给看了病,但是光他开的药不行,还得一味药引子很难搞,啥呢,辽国萧太后脑芯里长得几根红头发,哎呀我听的这个过瘾啊,从那以后就知道有药引子这回事,真特么神奇。
往后当了大夫,那些老大夫给人开药,都加药引子,什么姜三片枣三枚为引。
就很奇怪。
药引子干嘛滴?
引,引了什么,往哪引,你开这多药都不能引吗,非得另加引的,还得人人都要引?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快过年了我去给丈母娘扫屋,农村的保暖太差,我就感觉双脚发凉,然后逐渐的凉气从脚逐渐蔓延到小腹,然后腹痛拉肚子泻下入水,一趟又一趟的,不行了乖乖,马上生煎红糖热水喝进去,结果无效,不仅无效,而且喝了以后打嗝不止,卧了个大槽这是为啥?想想就明白了,阴寒从下来,逼迫阳气往上走,两者格拒,互不兼容,喝温补阳气药,只能加重上面的阳气,不能缓解下面的阴寒,这咋办呢?往下引呗,从新搞姜糖水,找了俩刚吃完的橘子皮撕碎加上,苦温下行,把阳气引下去,喝完了痛消泻止足温,出了一身汗,打嗝也好了。
这叫“引”。
往上引,往下引,往经络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凡是引,从哪里到哪里,有方向有目的有方法有讲究有道理,啥都没有,这不瞎扯淡吗?
做药引子最多的就是姜枣,有人说啊,“药引子”就是个俗称,用姜枣,就是为了护胃气,毕竟中药都是先入胃的,伤了胃气还治啥病啊。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仍然是狡辩。
你给人看病,就是仅仅搜集症状和条文对照着把现成的方子开上啊,你不去分析评估病人的实际情况吗?你如果评估了,不包括胃气的评估吗?如果评估了,胃气不足你当然就要用上养胃气的药,用不着姜枣,如果胃气没有不足,更不需要姜枣。
况且那些湿热在内的,用姜增热用枣增湿,那些胃阴不足虚火偏旺的,用枣滋腻碍胃,用姜鼓舞虚阳外散,姜枣都合适吗?
说白了,其实就是不动脑子。
最后编辑于 2023-10-08 · 浏览 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