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痛风诊疗规范》发布:约32.3%的中国男青年患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一种与尿酸沉积在关节有关的疾病,这些尿酸晶体在关节内积聚,从而导致关节疾病,而这种情况通常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有关。除了关节疼痛,痛风患者还可能出现肾脏问题、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因此,对于痛风有效的防治管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近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最新《痛风诊疗规范(2023)》(以下简称《规范》),旨在规范痛风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并呼吁关注痛风的短期与长期治疗,以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发生,改善预后。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接下来,读者老爷们请跟着诺诺的脚步,一起看看《规范》更新了哪些要点,全文干货哦~
我国痛风愈发“年轻化”,青年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32.3%!
根据2018年我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4.0%,男性为24.5%,女性为3.6%,而青年男性(18~29岁)患病率达32.3%!呈显著年轻化趋势。
典型痛风发作常于夜间,起病急骤,疼痛进行性加剧,12小时左右达高峰。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症状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重在管理,维持血尿酸长程达标是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主要原则之一。
表1 痛风相关的并发症和伴发疾病

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辅助检查包括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 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泌尿系超声检查等)、血尿酸测定、尿尿酸测定等。具体来说:
(一)常规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泌尿系超声检查等。痛风急性发作期,多数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慢性尿酸盐肾病时,尿常规示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
(二)血尿酸测定
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7 mg/dl)时,诊断高尿酸血症。由于血尿酸受多种因素影响会有波动,应多次测定。
(三)尿尿酸测定
检测24 h尿液中尿酸总量。正常饮食情况下,24 h尿尿酸排泄量小于800 mg为肾脏尿酸排泄减少,但该项检查目前不作为常规检查。
表2 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联盟共同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
目前,痛风的治疗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的原则是生活方式管理:
- 首先是饮食控制、减少饮酒、运动、肥胖者减轻体重等;
- 其次是控制痛风相关伴发病及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吸烟。
- 饮食方面需限制高嘌呤的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和沙丁鱼等,减少中等量嘌呤食品的摄入。除了酒类,含有高果糖浆(HFCS)的饮料亦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限制饮用。
- 无论疾病活动与否,不推荐痛风患者补充维生素C制剂,并且需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治疗。
降尿酸治疗:以<360μmol/L为目标,但不应低于180μmol/L
《规范》指出:当患者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下述任意一项:年龄<40岁、血尿酸>480μmol/L、有痛风石或关节腔尿酸盐沉积证据、尿酸性肾石症或肾功能损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应立即开始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治疗的目标是多少?
-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因人体中正常的尿酸水平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尿酸过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降尿酸治疗时血尿酸不低于180μmol/L);
- 若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00μmol/L,直至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可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μmol/L,并长期维持。
何时开始降尿酸治疗?
因血尿酸波动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既往大多数痛风指南均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须在抗炎、镇痛治疗2周后再酌情使用。
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须停用降尿酸药物,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
痛风的急性期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在24h内使用控炎药物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关节炎症和疼痛。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最好在发作24 h内开始应用控制急性炎症的药物。
一线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亦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上述药物联合治疗。
痛风的急性期预防: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
降尿酸治疗期间易导致反复出现急性发作症状,可给予预防治疗。在初始降尿酸治疗的3~6个月,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1~2次/d。当秋水仙碱无效或存在用药禁忌时,考虑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作为预防性治疗。
上述两药使用存在禁忌或疗效不佳时,亦可应用小剂量泼尼松(5~10 mg/d)预防发作,但应注意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副作用。
目前有研究认为,采用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的药物降尿酸方案,明显减少痛风发作,可代替药物预防治疗。
痛风规范管理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饮食、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以降低尿酸水平,减少疼痛和预防并发症。饮食上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同时限制酒精摄入。
体重管理也至关重要,因为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定期锻炼、戒烟、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风险因素也是管理痛风的一部分。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方案,以帮助降低尿酸水平。
总之,综合性的管理计划可以有效控制痛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疼痛和并发症的风险。及早采取这些措施,对痛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东,朱小霞,邹和建,等.痛风诊疗规范[J].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9): 1068-1076.https://rs.yiigle.com/cmaid/1471591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 浏览 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