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鼻塞、流黏涕......内治外治双管齐下,让慢性鼻炎乖乖投降
辛散透窍,内外两途
简介:吕承全(1917—1997),字继武,生于中医世家,18岁随岳父芦子涵学习中医眼科。后赴开封,考入由胡石青等主办的河南“国医讲习所”文学系。1938年4月毕业于天津国医学校函授班。1945年任杞县中医公会理事长。1950年任开封第七防疫站负责人。1952年与李寿亭等创办开封市第一中西医联合医院,任副院长兼内科主任。1956年任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师、内科副主任、内科主任医师,同年被聘为南阳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后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中医内、妇、儿科疾病,精于肝病、肾病和温病。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先后写出了《中药治疗三例传染性肝炎合并腹水的疗效分析》《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43例分析》《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观察》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河南中医研究资料汇编》第一、二辑和《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一辑。1982年写有《温阳化湿治疗霉菌感染》一文,获得郑州市科协三等奖。1991年被卫生部遴选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慢性鼻炎是四季常见病,临床以鼻塞、流黏涕为主要表现,多由急性鼻炎演变而来。
慢性鼻炎有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之分,前者属中医学的“伤风”,后者属“鼻窒”范畴,临床实践体会,其主要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不足或肺胃郁热,内外合邪,肺失宣发,郁久不愈,湿滞血瘀所致。
二者治疗常以辛散透窍为主,但同中有异,肥厚性鼻炎以湿滞血瘀为主,治疗宜兼用行滞化瘀法,以抑制分泌物的产生及促使炎症吸收,慢性鼻炎治疗途径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
一、内治法
1. 单纯性慢性鼻炎
其病为鼻黏膜充血肿胀。临床以感受风邪后交替性鼻塞,分泌黏性鼻涕为主症,伴有头痛头昏、鼻咽发痒、脉细紧、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宜疏风通窍法。
我常用辛夷消风散化裁。
药用:辛夷、细辛、藁本、川芎、白芷、防风、升麻、通草、甘草。
冬季加麻黄、杏仁、桔梗;春夏加葱白、薄荷、牛蒡子、菊花;炎暑加藿香、佩兰、苍耳子、淡豆豉;舌苔黄腻,流黄黏涕,肺胃有热者,加栀子、苏叶、桑白皮、薄荷、菊花、生石膏;肺气虚,易感冒者,加白术、防风、党参、薏米。
2. 慢性肥厚性鼻炎
临床以持续性鼻塞,分泌黏性或脓性鼻涕为主症,可伴嗅觉减退、头痛、咽喉干燥,咽鼓管发炎,甚至听力减退,脉细弱,舌质淡、苔白稍厚等。
治宜辛温通窍、行滞散瘀法。
我常用苍耳子散加减。
药用: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
冬季加麻黄、细辛、升麻、川芎之类辛温发散;春夏加苏叶、川芎、牛蒡子、桔梗之类辛散透窍;肺胃郁热,口鼻干燥、鼻塞流黄黏涕者,酌加生石膏、知母、麦冬、银花、公英之类清火发散。
二、外治法
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我常用自拟方㗜鼻散外涂鼻黏膜肥厚处。
㗜鼻散:山柰 30g 白芷 30g 细辛10g 薄荷冰2g 鹅不食草30g。上药共研细面,贮瓶密闭备用。每次用少许㗜鼻,每天用3~4次,一般1~2周即可痊愈,无不效者。
此方加入硇砂 3g,枯矾10g,还可治疗鼻息肉,效果亦佳。
案例:赵某,男,45岁,鼻塞流涕,每遇天气变化则症状加重,头痛头胀,鼻塞声重,已病2年余未愈。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鼻甲肥厚,鼻梁变宽,流黄黏涕,脉微数,舌苔微黄。证属外感风邪,肺胃郁热,湿滞血瘀。治宜疏风清热、行滞化瘀法。方用辛夷消风散加减内服,外用㗜鼻散。处方:辛夷10g 防风10g 川芎10g 藁本10g 白芷10g 薄荷10g 桑白皮10g 银花30g 公英30g 生石膏30g 通草6g 麦冬10g,治疗3天,呼吸通畅,黄舌苔渐退,继用㗜鼻散外用1周余,鼻腔炎症全消。追访6年,鼻炎未再复发。
总结:治疗慢性鼻炎以通为用,药物以辛散透窍之品为主,既可疏散消肿,又可抑制其分泌物过多,以助呼吸通畅。但慢性鼻炎虚证较多,不宜过用黄芩、黄连、大黄等苦寒之品,防止其耗气伤阴,若夹有实热之症,方可适当用之。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眼底病鼻塞口疮卷(2017)》,单书健编著,本文作者/吕承全。
最后编辑于 2023-09-11 · 浏览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