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庭鉴论治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以学龄儿童为多,常常流涕、鼻塞交替出现,常是卧侧不通。检查鼻黏膜充血,或红或紫或暗,下甲见到增大,容易伤风感冒,感冒1次,就加重1次,这种患者,脉多显滑象,若在伤风感冒时,脉多浮象,舌常布黏滑苔。感风时,即头有微痛。
肥厚性鼻炎患者患鼻炎时间往往已经很长,自觉症状是通气欠佳,检查见下鼻甲肥大,黏膜增厚。说话有瓮中音,鼻涕不一定太多,舌有黏厚滑苔,嗅觉也有障碍。
我治疗鼻病,是外治为主,内服为辅,都是根据传统验方,又须经过辨证论治,加上生活起居方面的注意,综合治理,收效甚佳。
慢性单纯性鼻炎、轻度肥厚性鼻炎和慢性上颌窦炎,其大都病因肺气不充,卫气不固,易为风寒所袭,气不温煦于颜面,血亦因而失其畅达,若不能及时治疗,则成慢性。
治疗法则:散风通络活血,清肺与大肠。倘若伏风较重者,入手便须先散其伏风。外治则清其局部,通畅气机,使浊涕易于排出。以清气肃鼻汤为主。
清气肃鼻汤
近根丝瓜藤(切断晒干,微炒)15g,黄芩12g,金莲花10g,甘草6g。
以上为基本方,水煎服。
外治:用秘制清窍散(荸荠粉、硼砂、冰片等)吸入鼻内,可两侧交替吸用。
若交替鼻塞者加菖蒲6g,路路通6g;
若流涕较多者,加桔梗10g,白芷10g;
若兼有头痛,加川芎10g,蔓荆子10g;
若是肥厚性,加土贝母10g,白蔹10g,芙蓉叶10g;
若黏膜色赤,加紫草6g,丹皮6g;
若在冬季,且遇寒即重,而舌脉均显寒象者加鹿角屑3~6g,或再酌加辛夷亦可。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眼底病鼻塞口疮卷》 / 单书健编著 .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