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关注||选择适合的银屑病疗法对维持长期疗效十分重要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日前在沈阳举行。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执行院所长陆前进教授说,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守成创新,千帆竞发”,年会传承了往届年会的学术内容,开拓了新的学术创新思维,以更加丰富的学术栏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银屑病尚不可根治,多位专家分享了银屑病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实践的最新进展并指出,选择适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控制银屑病病情、减少共病、维持长期疗效、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外用药物是首选治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春雷教授介绍说,外用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并且是首选治疗,轻中度银屑病患者大多数可单独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除外用治疗还可联合系统药物和物理治疗,对于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局部治疗有助于去除顽固性皮损。在选择银屑病的外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及患者接受度,并据此制订安全、有效、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需注意外用制剂类型对药物吸收及疗效的影响,应根据皮损部位及皮损特征做适当选择。外用药物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涂和封包,在外涂药物时建议患者使用指尖单位测量法,这样可以使外用治疗更加标准和精确。

张春雷教授说,我国银屑病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润肤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本维莫德、抗人白细胞介素-8(IL-8)、单克隆抗体等。润肤剂作为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的基础用药可通过增加药物渗透性,提高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外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好,应用广泛,可与其他外用药物(如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采用间歇、联合、轮换和贯的治疗策略,以避免长期外用引的不良反应。外用复方制剂由两种以上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构成,可减少单方制剂的局部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临床常用的有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他扎罗汀倍他米松软膏、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春雷教授介绍,外用抗人IL-8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外用生物制剂,通过阻断皮损处增多的IL-8而抑制鳞屑产生,控制局部炎症,调节微循环,从而控制银屑病皮损及延缓复发。我国Ⅳ期临床试验显示使用抗人IL-8单克隆抗体治疗8周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61.91%,掌跖脓疱病治疗有效率为60.49%,且无严重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仅3.35%,多数表现为一过性刺激性红斑、瘙痒等。芳香烃受体在银屑病发病及发展的关键节点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维莫德是全球首个治疗性芳香烃受体调节剂,我国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治疗12周后本维莫德组患者达到PASI75的比例为50.4%,高于卡泊三醇组的38.5%和对照组的13.9%,且停药后复发的中位时间长达115d,安全性及耐受性好,为银屑病患者治疗带来了全新选择。此外,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罗氟司特外用乳膏是一种靶向小分子药物,于2022年7月首次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国外Ⅱb期双盲研究显示,在治疗第6周时0.3%罗氟司特乳膏组73%的受试者达到主要终点,即IGA评分达到完全或几乎完全改善且IGA评分至少减少2分,安慰剂组为29%,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张春雷强调,银屑病的局部治疗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
生物制剂发挥有效作用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刚教授介绍说,银屑病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是一种革命性突破,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起效迅速,生物制剂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效,让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二是疗效显著,与既往所有治疗方法相比,生物制剂的疗效更加显著;三是安全性较好,大多数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如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四是用药方便,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除了前期用药较为频繁,约1~2周注射1次外,在巩固治疗时期,1~3个月注射1次即可。但生物制剂无法完全清除银屑病患者的皮疹且无法控制病情复发,因此,可以与外用药物和护肤产品联用,如在治疗早期配合使用外用药物可以加快生物制剂的起效速度,缓解瘙痒等症状,进一步提高生物制剂的疗效。同时,当银屑病患者进入好转消退阶段通常建议其使用护肤产品,以有助修复皮肤屏障,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复发。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郭书萍教授说,生物制剂在治疗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部位银屑病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我国获批上市并已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和IL-17A抑制剂3大类,共7种制剂。皮肤科医生应根据患者银屑病的分型、分期、严重程度、年龄、合并症、生育计划、体重及安全性等因素,充分了解每种生物制剂的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做到合理、有效、安全地使用以达到治疗目标。总体而言患有结核病、乙型肝炎、心力衰竭的高风险因素或有既往病史者,尽量不选用TNF-α抑制剂;易发生过敏和有发生结缔组织病高风险的患者,尽量选择完全人源性生物制剂;系统性真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病史或家族史者,尽量不选用IL-17A抑制剂。
郭书萍教授说,我国属于结核杆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国家,活动性细菌或病毒感染患者禁用生物制剂,非活动性或潜伏感染患者治疗前后需抗病原体治疗,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虽然有研究显示,围手术期患者使用生物制剂不增加感染等风险,但生物制剂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故建议根据手术风险高低分类处理。生物制剂治疗同时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但目前对于接种活疫苗前后需要停用生物制剂时间的意见尚不一致。
郭书萍教授强调,特殊人群使用生物制剂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计划妊娠的妇女建议停用生物制剂;妊娠期生物制剂为三线治疗,美国FDA安全评级B级(中国上市生物制剂除依奇珠单抗和古塞奇尤单抗外);赛妥珠单抗穿过胎盘的量很少,整个孕期可使用;婴儿母亲有生物制剂治疗史,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不宜接种活疫苗,以避免增加感染的风险。阿达木单抗和司库奇尤单抗在我国分别被批准用于4岁和6岁以上儿童,儿童和肥胖患者需要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系统治疗和光疗仍不可取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栗玉珍教授指出,临床将银屑病患者病情分为轻、中、重度,在此基础上治疗方案采用二分法分类,将所有患者分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两类,系统治疗至少满足以下标准之一:体表面积>10%;累及特殊部位;局部治疗失败。
栗玉珍教授介绍,银屑病传统药物治疗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阿维A等,甲氨蝶呤是目前有效治疗银屑病的传统药物之一,对各种类型银屑病均有较好的疗效。环孢素推荐用于治疗严重及其他治疗失败的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只能在严重病例和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慎重使用。阿维A是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线用药,尤其是掌跖脓疱病。此外,传统药物还包括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及抗生素等。传统光疗包括NB-UVB、PUVA、308准分子激光和UVA1等,常用的光疗方法主要是NB-UVB和PUVA。NB-UVB是目前治疗银屑病的主要光疗法,缓解期疗效不如PUVA,安全性优于PUVA,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外用制剂或口服药联合应用。近年来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陆续进入临床,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所有治疗包括传统系统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如抗IL-17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23抑制剂,TNF-α抑制剂)与安慰剂相比更有效。治疗达PASI90,生物制剂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系统药物和小分子药物;托法替尼或阿普米司特的疗效与两种传统药物甲氨蝶呤、环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项对银屑病患者系统用药停用后复发时间进行的对照研究发现,生物制剂(12~34周)比口服传统用药(1~4周)复发间期长,在生物制剂中IL-23抑制剂(21~42周)对比IL-17抑制剂(7~24周)复发间期更长。
栗玉珍教授强调,虽然生物制剂治疗效果、复发时间优于传统系统药物,但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慢性疾病患者对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通常较低,生物制剂等疗法的高成本使得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更具挑战性,且生物制剂有激活乙型肝炎、结核、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光疗使用简单、效果确切、安全,对于特殊群体患者如儿童、老人、妊娠期妇女等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因此,传统的系统治疗和光疗在银屑病目前治疗中仍处于不可取代的地位。
难治性银屑病治疗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何焱玲教授介绍说,银屑病关节炎(PsA)是一种异质性、炎症性、肌肉骨骼疾病,可对周围关节等造成永久性损伤,是银屑病最常见的共病。银屑病关节炎不仅引起皮肤损害,还可累及脊柱和外周各大小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晚期畸形甚至残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PsA患者的管理包括诊断、疾病监测及合适治疗方案的选择,早期治疗干预对于预防患者的永久性关节和脊柱损伤以及功能丧失非常重要。何焱玲强调,从银屑病到PsA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对PsA要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早期诊断必须结合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三者综合评价和诊断,多学科联合诊疗,个体化分层治疗,定期重新评估治疗的疗效和耐受性并酌情调整治疗。近年来PsA诊疗发展迅速,随着新的检测手段和新药的出现,为PsA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何焱玲教授介绍说,2015年以来国内外PsA的治疗进展历经了不同阶段。2015年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与评估小组(GRAPPA)关于活动性PsA治疗建议,按照累积部位不同,外周关节炎、中轴关节病、附着点炎、指/趾炎、皮肤损害、甲损害等突出不同的治疗侧重点;2018ACR/NPFPsA治疗指南强调应用非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口服小分子化合物、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IL-12/23拮抗剂、IL-17拮抗剂、CTLA4-Ig、JAK抑制剂等,作为初始活动性PsA和经药物治疗后仍为活动性PsA的药物选择。2020年EULAR中国专家共识在参考国内外最新共识及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诊疗现状对PsA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完整全面的更新并推荐了四大治疗策略:一是早期治疗;二是达标治疗(T2T);三是分层治疗;四是共病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沈柱教授介绍说,脓疱型银屑病(PP)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皮肤和内脏器官。PP往往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泛发性PP(GPP)50%左右的患者复发后需住院治疗,病死率可达2%~16%,常由脓毒症/脓毒症相关休克和心血管并发症等所导致。GPP在我国约有20000例患者,GPP具有异质性,可分为急性GPP、妊娠期GPP、婴幼儿PP、环状PP以及GPP的局限型。除临床表现差异外,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关节肿痛等症状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CRP升高、低血钙、白蛋白降低和肝功异常等。GPP的确切发病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遗传和免疫应答异常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约24%的GPP患者检测到IL-36RN的突变,尤其是早发型GPP且炎症广泛,该基因的突变与是否合并寻常型银屑病或病史无关,但不合并寻常型银屑病者突变携带率相对高。另一部分GPP患者可检测到CARD14突变,可以合并寻常型银屑病或不合并,但合并寻常型银屑病者突变携带率相对高。另外,在掌跖PP中CARD14基因突变比例相对高,也有研究在一部分患者中还发现了AP1S3、TNIP1、SERPINA3以及IL1RN等基因的突变。
沈柱教授强调,快速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内脏器官炎症损伤是治疗GPP的首要目标,但目前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的治疗路径,使用的大多数疗法主要借鉴了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经验,包括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等。近年来,GPP的生物抗体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如IL-36RN的突变使得IL-36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并活化NF-κB等途径,进而激活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从而引起和放大GPP炎症。Spesolimab是一种IL-36受体抑制剂,于2022年9月分别在美国和日本,2022年12月在欧洲和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GPP的治疗,显示出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和安全性且能有效预防GPP复发风险达48周。GPP诊疗方面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如已知的易感遗传风险变异仅能解释不到50%的PP,另外50%的患者尚缺乏病因解释,PP具有异质性,缺少自然病程数据,生物制剂价格高造成普通老百姓可及性不够理想,其他生物制剂如IL-17靶点的生物抗体如何在GPP治疗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待更多的临床验证。
儿童银屑病表现各有不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子刚教授介绍说,约三分之一的银屑病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生活质量。儿童银屑病患者皮损相对较小,鳞屑较薄,临床将儿童银屑病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和关节病型4种类型,各型临床表现不同,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寻常型银屑病需要与特应性皮炎、慢性苔藓样糠疹、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及少数表现为银屑病样皮疹的遗传罕见病鉴别。脓疱型银屑病较寻常型少见,分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包括掌跖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全身弥漫性肿胀性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脓疱,部分融合成脓湖,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包括发热、全身不适、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儿童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常常与IL36RN基因突变相关。掌跖脓疱病以手掌部位红斑上周期性发生簇集性无菌性小脓疱为表现,儿童的掌跖脓疱病应注意除外SAPHO综合征。连续性肢端皮炎常由肢端起病,表现为红斑上无菌性脓疱,甲床受累,严重者可能发生远端指(趾)骨炎,进而导致骨溶解。
红皮病型银屑病较严重且是一种少见的类型,临床表现为全身弥漫性肿胀性红斑伴糠状脱屑,可伴不规则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等症状,常由寻常型治疗不规范或脓疱型加重发展而来。儿童红皮病型的原因包括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诱发、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药物、免疫缺陷等。关节病型银屑病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一般可分为外周关节炎型和中轴(脊柱)关节炎型。儿童银屑病的诊断应该做好病史详细采集、全身皮肤、黏膜关节查体、必要时行辅助检查如皮肤病理、基因检测等,以协助明确诊断。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发布《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简称“2023版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在报告中对新版指南进行了解读。2023版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牵头制订,由来自全国的31位专家组成编写委员会,指南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编写,历时近2年时间完成。2023版指南是在2018版指南后银屑病诊疗指南的又一次推陈出新,内容同样包含中医疗法,主要更新包括:一、在诊断分型方面,2023版指南对“银屑病共病”部分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主要是将“银屑病共病”脱离“银屑病的分型”部分,进行了单独重点阐述,在心血管/代谢为主的一个大类中增加了精神心理、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4个大类近20种共病,强调精神心理疾病等多种共病须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首次提出了“银屑病共病诊疗模式”。二、在辅助检查方面,推荐加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三、在系统治疗方面,传统药物重点介绍MTX、CyA、维甲酸类及糖皮质激素4大类,对于麦考酚酯、硫唑嘌呤、来氟米特、抗生素等做了简单介绍,细化了生物制剂,增加了小分子靶向药物应用。四、在疾病管理方面,突出了健康宣教和皮肤护理的重要性。五、将国际银屑病理事会发表的Delphi共识中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标准的二分法,写入2023版指南。六、把医学教育和预防合并为“银屑病慢病管理及预防”,删除了银屑病相关问题及解答,更新了目前国内外的银屑病专业组织。
张学军教授表示,发布2023版指南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指导皮肤科医生合理规范地诊疗银屑病。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研发与上市,银屑病将有望不再是一种不可治愈性疾病,新时代银屑病治疗的新目标是实现症状和皮损的完全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PASI100或PASI90)。此次2023版指南的发布再次为我国银屑病临床规范化诊治贡献了力量,期待广大皮肤科医生和患者的通力协作使指南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造福广大患者。
张学军教授说,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新版教科书在有关银屑病的定义中强调了它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除了皮肤症状银屑病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等。银屑病防治是一项长期的非常艰巨的任务,自古医家就有“名医不治癣,治癣必打脸”的说法,癣即牛皮癣,也就是银屑病的俗称。近5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已经“医可治癣”,这也让治愈银屑病成为可能,我国超700万的银屑病患者有望迎来“新生”。目前多种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已开始更多地应用于临床,2023版指南为我国银屑病诊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和建议,对规范银屑病诊疗具有积极意义。
张学军教授介绍,2023版指南还针对银屑病患者的皮肤护理也给出了建议,包括治疗阶段的皮肤护理,以及皮疹清除后康复阶段的皮肤护理。皮疹是银屑病的典型表现,皮肤屏障受到破坏是产生皮疹的原因。2023版指南建议在治疗银屑病的同时加强对皮肤的护理,在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期间不建议全身擦拭激素药物,推荐使用含神经酰胺的皮肤屏障修复剂,配合药物修复皮肤屏障。在银屑病治愈后的康复管理阶段除了生物制剂的维持治疗外,推荐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目的是保持皮肤长期的良好状态。此外,特应性皮炎也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浑身瘙痒是其典型的临床症状,皮肤干燥和难以治愈的湿疹或慢性湿疹也很常见,患者会同时伴有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中IgE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特应性皮炎多在1~3岁儿童身上发作,随年龄增长可自然缓解、症状变轻,但周期较长。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有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抗类药物,临床实践表明小分子靶向药物疗效优越,止痒、清除皮疹效果显著且已进入医保,临床可及性进一步提高。
RWS助力高质量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金华教授说,真实世界研究(RWS)是指收集分析真实世界数据形成的真实世界证据的研究。真实世界数据包含传统临床试验以外的其他来源获取的数据,如包括医保索赔数据、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管理报告、实际医疗中的临床试验、回顾性的数据分析及病理报告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统计分析以及多维度解读产生真实世界证据,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真实世界研究已经成为皮肤病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在皮肤科领域以及整个临床医学领域的SCI发文量逐年上升,随着医疗系统的电子化,云计算的推广,智能手机及其他便携式设备的逐渐普及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电子病历数据、医保数据、手机应用程序等数据库包含大量的真实世界数据,获取更为容易,成本也更为低廉。
徐金华教授介绍,真实世界研究与传统临床试验的区别在于,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前瞻性试验,对研究对象有严格的纳入或排除标准以及固定的干预方式,而真实世界研究多采用真实条件下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结果,研究设计更为多样,研究对象的标准更为宽松。因此,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更为严谨,随机性更好,内部效度更高,可重复性更强,而真实世界研究的样本量更大,更适合长期随访且成本更低,外部效度更高,普适性更强。传统随机对照试验有诸多缺陷,而真实世界研究能以较低成本填补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不足。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在皮肤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带状疱疹疫苗后有效率的长期监测、复方青黛胶囊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转移性梅克尔细胞癌等罕见病的研究等。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期发表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价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治疗白癜风有效性研究成果,结果提示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对难治性白癜风的总体有效率达到82.81%。
徐金华教授强调,真实世界研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有待改进的缺陷,如较多的混杂因素和偏倚,数据的来源以及质量参差不齐,可能缺乏统一的标准,对照组设置可能不严格,Ⅰ类错误可能性更高等。正确解读真实世界研究结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研究选用的真实世界数据来源是否合理,选用的数据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电子病历等真实世界数据提供的临床资料是否完整,不同机构收集到的数据是否标准化,不同机构的数据之间是否能够匹配,这些对评价真实世界研究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同时研究中应正确认识真实世界研究的固有缺陷并加以调整及完善,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案,采用有效的对照组,尽可能降低存在的偏倚,构建更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持续提高真实世界研究的质量。
王刚教授介绍了血管内皮细胞(ECs)与银屑病探索研究进展。ECs是连接组织区域免疫和机体系统免疫的桥梁,广泛参与免疫炎症的发生发展。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真皮乳头毛细血管迂曲扩张是其突出的病理性改变之一。前期研究发现,特异性敲除小鼠皮肤ECs芳香烃受体基因,改变皮肤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功能后小鼠银屑病表型明显加重,初步说明皮肤血管功能异常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为全面探究皮肤ECs在正常及银屑病中的异质性功能特点,王刚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描绘了由23000余个细胞构成的皮肤微血管的特征图谱,鉴定并定义了5种皮肤ECs亚群,揭示了皮肤ECs的组织特异性特征和亚群异质性特点,发现了新的皮肤微血管特征分子标志物,上述发现为研究ECs异常和银屑病的关联作用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系统分析了银屑病皮肤ECs的亚群组成及功能表型,与正常对照相比银屑病中的毛细血管EC比例升高,且显著富集了血管内皮糖萼破坏相关通路。利用透射电镜特殊染色、组织免疫荧光以及外周血ELISA等方法证实了银屑病患者皮肤血管内皮糖萼明显受损、大量脱落,动物实验表明破坏血管内皮糖萼可显著加重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表型。
王刚介绍,为了阐明银屑病皮肤血管内皮糖萼受损的原因和机制,团队基于伪时间算法和皮肤组织免疫荧光技术证明了银屑病皮肤血管中存在一种特殊的EC亚群——IGFBP7highEC亚群,其主要分布在银屑病皮损的真皮乳头层,可表达并分泌IGFBP7。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IGFBP7highEC亚群介导了皮肤血管屏障受损和炎细胞黏附、浸润过程。在机制上,分泌型IGFBP7通过结合血管内皮糖萼中的硫酸乙酰肝素,引起血管内皮糖萼脱落、变薄,暴露EC表面的黏附分子,使CD4+T细胞易于黏附并穿出血管,从而加剧了银屑病炎症进展。此外,应用单克隆抗体中和IGFBP7能有效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的皮肤炎症和病理进程。上述系列研究阐明了皮肤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特异性特征和亚群异质性;发现了血管内皮糖萼脱落是银屑病皮肤血管屏障受损的主要改变,阐明了血管内皮糖萼在调控免疫细胞黏附血管、浸润至皮损组织中的重要意义;首次发现了IGFBP7highEC亚群,揭示了该亚群破坏血管屏障、介导银屑病皮损免疫炎症紊乱的关键作用和机制,提出了靶向IGFBP7highEC亚群、改善血管屏障功能治疗银屑病的新策略。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喻楠教授说,目前中国银屑病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比例高,但诊疗仍存在不规范等问题,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系统性治疗手段使用较低,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比例较低;银屑病患者和家属疾病负担较重;患者对银屑病的认知度较低,盲目追求“根治”,听信偏方、秘方、验方等;基层医生银屑病诊治水平有待提高和规范,加强银屑病规范化诊疗和全病程管理势在必行。
喻楠教授说,银屑病全病程管理是为银屑病患者提供的一种全周期规范化治疗与体系化服务模式,贯穿就诊前、就诊中、就诊后,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所有环节,是一个全方位的疾病管理方案。银屑病全病程管理模式是严格遵循指南和临床共识创建的一整套管理方案和系统,可以依托软件平台、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银屑病全程管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和管理目标分别是:一、建立个体化全病程管理档案。二、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包括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生物制剂使用前风险评估、银屑病共病筛查与评估、生活习惯评估、心理状态评估等。三、制订个体化治疗的策略和目标,包括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达标治疗的目标制订、疗效和安全性的持续评估、不良反应识别及应对策略等。四、治疗后长程动态监测和随访。五、银屑病复发的管理和应对策略,包括判断复发因素、纳入全程管理系统、制订达标治疗的新目标。六、制订个体化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与病毒共存是新的常态,银屑病全病程管理也将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文/《中国医药科学》
最后编辑于 2023-08-28 · 浏览 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