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习系列】君子之泪---鲜竹沥


【中药学习系列】秋之清芬----野菊花 - 中医 - 医学交流社区,分享临床经验、病例讨论、考试科研、求职晋升经验 (dxy.cn)
【中药学习系列】止血抗癌良药---仙鹤草 - 中医 - 医学交流社区,分享临床经验、病例讨论、考试科研、求职晋升经验 (dxy.cn)
【中药学习系列】抗癌肿良药----山慈菇 - 中医 - 医学交流社区,分享临床经验、病例讨论、考试科研、求职晋升经验 (dxy.cn)
昆虫抗癌食疗方 - 中医 - 医学交流社区,分享临床经验、病例讨论、考试科研、求职晋升经验 (dxy.cn)
竹,因为宁折不屈,虚心清劲,坚韧耐寒等品性而备受文人雅士所喜爱,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鲜竹沥,其实就是新鲜竹子加工后的汁液,为淡黄色至红棕色的液体,具竹香气,它是一种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鲜竹沥,又名竹汁,竹油,始载于《神农本事经》。传统方法取淡竹经过烧制后自然沥出的青黄色或黄棕色汁液、具焦香气。味甘,苦,寒。有清热滑痰,镇惊利窍的作用。古人称之为“痰家之圣药”。
中医典籍的描述
中医认为,竹沥性味甘寒,归心、肺、胃经,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痰热中风,舌强偏瘫;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常配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药使用。观竹之形态,中空而直,从头至根,看似节节受阻,气机实属相通,就好比人之体腔,被隔膜分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节,看似不通,其实经三焦上下贯穿,内外相连。竹之内质为竹茹,清热化痰,贯通竹之全身,借用于人,实能贯通人之三焦。竹茹、竹沥绝非简单的化痰之品,实为清化痰热自三焦水道而出。
《神农本草经》:;竹汁,主风庢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丹溪心法》中描述:竹沥能滑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
《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抽搐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醒,为痰家之圣剂也。
韩湘子与竹沥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天目山下住着一对夫妇,他们为人乐善好施,做了很多好事。年纪大了,在山下过着幸福宁静的日子。有一天,老妇人突然得了痰火症,咳嗽、气闷、痰多,坐卧不宁。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偶然经过此地,有心与之解除病痛,于是化身一郎中,来到他们家。他将青竹子一头放入灶膛,一下子功夫,青竹随之慢慢滴出一些汁液来。韩湘子接了大半碗汁液,捧到老妇人跟前。老妇人喝下汁液不久,证状全都消失了。由于这药没有名字,又见韩湘子是就地取材,拿新鲜竹子做的药,于是就起名叫“鲜竹沥”。
鲜竹沥的生产工艺要求
不同时期,地区,竹沥的制备是有差别的。以明、清为例,《本草纲目》记载,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容器承之,周围以炭火逼之;清代,以青竹断二尺许,劈开火炙,两头盛取用之。
现代制法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规定鲜竹沥的制法为:禾本科植物粉绿竹 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净竹 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及同属数种植物的鲜茎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
江西省药监局要求鲜竹沥饮片生产企业必须以鲜竹进行投料,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并向省药监局报告并确认工艺,取得鲜竹沥饮片品种生产范围。生产直接口服鲜竹沥饮片还应同时取得鲜竹沥饮片品种和直接口服中药饮片的生产许可,生产过程应符合GMP及附录相关要求。

鲜竹沥的标准
鲜竹沥标准首次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后卫生部对其进行了修订,现行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年版)。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粉绿竹 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净竹Phyllostachys nuda McClure McClure 及同属数种植物的鲜茎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煮沸后, 加适量防腐剂制得。
【产地】 主产于江西、 浙江等省。
【炮制方法】 取鲜竹秆,截成30~50cm 的长段,两端去节,对半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灼,用容器收集自竹秆两端流出的液汁。
【成品性状】 本品为淡黄色至红棕色的液体,透明。具竹香气,味微甘。
【鉴别】 以本品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酪氨酸作对照品,加水溶解,制成每1 ml含1mg 的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 附录 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0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一乙酸一水(4:1:1)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喷以0.5% 茚三酮乙醇液,于105 ℃烘约10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PH值 应为4.4~5.5 (《 中国药典》一部 附录Ⅶ G )。
总固体 精密量取本品25 ml,置恒重的玻璃蒸发皿中, 于水浴上完全蒸干后, 在105 ℃干燥5小时,总固体量不得低于2.0 %。
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10,中国药典》一部 附录Ⅶ A )。
【性味与归经】 甘,寒。 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镇惊利窍。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壮热烦渴,气喘胸闷,中风痰迷,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30ml,一日2次。 或遵医嘱。
【处方应付】 处方写鲜竹沥,付鲜竹沥;其余随方付给。
【贮藏】 多临时制用,不宜久贮。
鲜竹沥的化学成分
林凯鹏《南昌大学》 2020年报道了对鲜竹沥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TLC、C18柱色谱、HPLC技术以及相关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手段从鲜竹沥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2),(+)-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3),(-)-4-epi-南烛木树脂酚(4),(-)-南烛木树脂酚-2α-O-β-D-吡喃葡萄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6),8,8'-bisdihydrosiringenin glucoside(7),2,4,6-三甲氧基苯酚1-β-D-葡萄糖苷(8),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9),红景天苷(10),(7S,8R)syringoylglycerol(11),丁香醛(12),2,6-二甲氧基-1,4-苯醌(13),对羟基苯甲醛(14),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5),焦谷氨酸正丁酯(16),asterbatanoside A(17),(+)-ovafolinin B-9′O-β-D-glucopyranoside(18),Propiophenone 4′-O-Primeveroside(19)。化合物1~5,7~11,15~19为首次从鲜竹沥中分离得到。
古代典籍记载的适应症
《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姜汁为之使。消渴劳复。
《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鲜竹沥的验方合集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胆南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柏)、黄丹(铅丹),敷之。(《全幼心鉴》)
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 竹沥一升,独活二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僧深方)
治伤寒失音不语 竹沥、梨汁、荆沥各二合,陈酱汁半合。上四味,搅令匀,以绵滤过,分温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圣济总录》二沥汤)
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 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治妊娠中风痉,口噤烦闷 竹沥五合,人乳二合,陈酱油(汁)半两(合)。上件药相和,分温二服,拗开口灌之。(《圣惠方》竹沥饮子)
治肺痈 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 竹沥夜服二合。(《至宝方》)
治疗中风昏迷:将鲜竹沥配适量的姜汁拿来喝,能够对中风昏迷以及喉中痰鸣起到治疗作用。这时候通常需要用30-60毫升的鲜竹沥直接灌入。
治疗小儿受惊:小儿由于受精而出现肢体抽搐时,可以用鲜竹沥搭配钩藤、蝉蜕、瓜蒌、胆南星进行治疗。
朱良春谓:"石菖蒲功擅治痰"。中风不语,多为痰壅之祸,余于临证时常在辨证方剂外,以鲜竹沥30g兑温开水冲服石菖蒲末6g,一日两次!可速解不语之症。惊痫:(明矾50g、郁金250g研末,鲜竹沥50g,送服6~10g)鲜竹沥:每用15-25克,化痰效好,如寒痰可加生姜1-2滴,以佐其寒性。
磨牙,排除虫积外,一般都是痰热、上攻于齿,用鲜竹沥水,加些生姜汁,可治疗。还可以治疗嘴臭,打呼噜,打呼噜就是痰湿上攻阻碍经络。
在六君子基础加姜汁鲜竹沥天麻,治疗中风后遗症,脾虚痰湿阻络肢体麻木无力等。
四君子加陈皮半夏麦冬鲜竹沥,可以治疗中风等脾虚四肢不举,痰湿阻络。
凡心与心包因痰热所困而癫狂中风、语塞难言,心神不安者,用竹沥而效捷。
鲜竹沥的食疗方
1,将姜制天麻片(30克)洗净与粳米(100克)放入砂锅内同煮粥,粥熟调入竹沥(35克)、白糖(30克)即可。食粥,每日1-2次。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肝风痰热眩晕者。(民间方)
2,用鲜竹沥30毫升,雪梨 100个,鲜芦根2000克,鲜荸荠100个,竹叶卷心100片,陈皮10克,制成膏服,可治肺结核、烦热多汁等症(民间方)。
3,取竹沥50-200毫升,经鼻饲后数小时,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由胃管注入,每天3次,连用2-3天。泡沫样稀便排出。取竹沥20毫升,配等量温开水兑服。1日口服3-4次,小儿用量酌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民间方)
4,竹沥汤,取生石膏48克,芍药,白术,栀子仁,人参各9克 知母,茯神,赤石脂,紫菀各6克,生地黄汁30毫升,加水900毫升,煎煮后取300毫升药液,加竹沥30毫升,分二次服用,治心经实热,梦中喜笑,惊悸恐惧不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5,竹沥汤,取川大黄,黄连,苦参,黄芩,栀子仁,石灰,木兰皮,黄柏各九味药各15克,锉成细粉。加水1升,竹沥400毫升,煮药至600毫升,去滓,蘸药汁洗患处,每日十余次。治背肿痛。《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三。
鲜竹沥也可急救用
竹沥乃临证常用之物,用之得当,亦可力挽狂澜。【验方】浓痰咯喉,速用大剂量竹沥防窒息。有则医案显示:患妇症危,诊其脉已不可得,细细循之,重按至骨,乃隐约可见。再启其齿,痰即溢出,黏连而下。医生急令家人速购竹沥4两。拭去痰涎,徐徐灌下,痰浊时时涌出,再拭再灌,约进两许,喉中痰鸣,鼻微动,药方进半,患妇呻吟,周身微汗,举家欢呼雀跃。医生待诊其六脉沉伏,口中痰涎,证属痰热郁闭,肺气膹满,不得宣降之实证无疑。故先用竹沥清热豁痰,以救其急,如再误片刻,当可窒息。
现在的药店,有两种制品,一种是“鲜竹沥口服液”,里面纯粹都是鲜竹沥,另外一种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里面加入了其他化痰的药物,一般,在病情严重,用鲜竹沥救急的时候,用鲜竹沥口服液。而在病情没有那么重,以化去黄痰为主,辅助治疗的时候,用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最后编辑于 2023-08-17 · 浏览 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