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 | 深圳市耐多药结核病患者门诊治疗结局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季乐财,培尔顿·米吉提,洪创跃,高谦,谭卫国,陈继红
第一作者单位:季乐财,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结核病防控科/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培尔顿·米吉提,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信作者单位:高谦: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陈继红: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
Treatment outcomes of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patients receiving ambulatory treatment in Shenzhe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ecai J, Mijiti P, Chuangyue H, Qian G, Weiguo T, Jihong C.
Front Public Health, 2023, 11:1134938.
doi: 10.3389/fpubh.2023.1134938.
PMID: 37408751.
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主要采用门诊模式进行治疗,目前在中国有两种治疗MDR-TB的模式,即混合模式和完全门诊模式。混合模式是患者初始住院治疗1~2个月,然后在社区或健康中心门诊进行直接观察治疗(DOT);而完全门诊模式则不需要住院。深圳市是我国首批获得全球基金项目(GFP)支持进行MDR-TB管理的城市之一(2006—2014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诊断的大多数MDR-TB患者是在完全门诊模式下接受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2015年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完全门诊模式下治疗的MDR-TB患者数据,以评估治疗结果并确定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
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门诊治疗的MDR-TB患者临床数据。在治疗开始时,慢性病防治中心的临床医生和社区健康中心的医护人员将与每例患者充分沟通,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治疗方案、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结核病传播、咳嗽礼仪及痰液的正确处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此外,还提供关于不良事件(AE)的教育,包括不良事件的类型、报告程序和处理措施。并根据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通过同理心、信任和鼓励来增强其自尊心。医护人员每周至少与患者沟通5 d,询问患者是否有与不良事件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同时,为患者提供免费获得抗结核药物、随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在接受门诊治疗的261例MDR-TB患者中,71.1%(186/261)的患者治疗成功(治愈或完成治疗)、11.5%(30/261)治疗失败或复发、8.0%(21/261)失踪、8.8%(23/261)因转出治疗结果未知、0.4%(1/261)在治疗过程中死亡;91.2%(238/261)的患者痰培养阴转,转阴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90(61,146)d;治疗后的第2、4、6个月末的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25.3%、70.7%和85.0%。91.6%(239/261)的患者至少出现过1种不良事件,每例患者发生两种不良事件的次数中位数为1(1,3)次。大部分不良事件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中位时间为108(39,187)d。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肝功能异常(70.0%),其次是胃肠道反应(40.6%)、肾功能受损(33.0%)和关节痛(29.9%)。总体而言,24.9%的患者因为不良事件改变了治疗方案,包括替换药物或暂时停药,有1.9%的患者因为不良事件停止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有结核病病史(OR=0.42,95%CI:0.20~0.86)、治疗方案含卷曲霉素(OR=0.49,95%CI:0.24~0.99),以及对任何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OR=0.39,95%CI:0.19~0.78)均可增加不良疗效发生的风险,而有3种或更多不良事件(OR=3.78,95%CI=1.2~11.9)则可降低不良疗效发生的风险,这可能归功于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的教育、及时监测和积极处理。
结论
在2010—2015年深圳市的全球基金计划(GFP)期间,采用完全门诊、二线抗结核药物的长疗程方案治疗MDR-TB患者的成功率为71.3%,明显高于当时全球平均52%的成功率,验证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模式的有效性。深圳市采用完全门诊模式的传统治疗方案取得的高成功率归因于高质量的医疗护理,其中包括持续获得价格合理的药物、切实落实的DOTS策略、充分的患者支持,以及积极监测和管理不良事件。这些经验即使是对于目前实施的新的全口服MDR-TB短程治疗方案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得到重视。
本文来自于“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