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名医药对
1.葛根+防风
【主治应用】夹风泄泻。
【经验体会】钟明远经验。
钟师认为,小儿腹泻多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而起,症见身热无汗,粪便为蛋花样,常带腥臭气,唇红,舌苔白,指纹沉紫,肛门发赤。
欲治泻,先除致病之因。钟师喜用葛根伍防风,解表疏风。葛根能升发清阳,鼓舞胃气而止渴止泻;防风祛风而抑肝。二味相须,疏风而止泄。其经验方“葛防汤”治小儿夹风腹泻,屡用卓有成效。方由葛根、防风、车前子、土黄连、藿香、厚朴、甘草等组成。
陈某,女,2岁。患儿因饮食不节,复感时邪,旋即高热(腋探体温39℃)腹泻日行5~6次,泻物如蛋花样,带腥臭气,口渴欲饮,尿少,唇赤,舌淡红,苔白。前医用西药(药不详)治疗5天,病情无好转,转邀钟师诊治。钟师辨证病乃因外感风邪,加之饮食积滞,外邪入里化热,以致脾胃失调而下泄,非疏风清热止泻之剂莫属。即投葛防汤。处方:葛根、车前子各10克,防风6克,土黄连4克,藿香梗、川厚朴各2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2剂药尽,热退口渴减,泄泻减至日行1~2次。守方加养胃生津之石斛6克,粳米少许。再进2剂,腹泻症除而愈。
【李蕴华.钟明远治小儿腹泻用药经验新中医,1994;26(6):5】
2.葛根+茶叶
【主治应用】夹热腹泻。
【经验体会】钟明远经验。
夏秋季节,嬉于烈日之下,感受热邪内伏,以致邪热迫于肠胃,导致热泻者,暴注下迫,粪呈黄水样,气味奇臭,尿少,常伴呕吐。钟师认为,治热泻,切忌滥投温涩之品,以致邪热内闭。他以喻氏“逆流挽舟”法,妙施茶叶、葛根相须为用,每获“外疏内畅”之效。葛根清热疏表,升中州清阳之气;茶叶清香味甘而性凉,清热解毒,利小便而渗湿,解胃肠之热,兴奋肠道功能,茶叶还可煮水外用沐身,轻揉肚腹,促进胃肠蠕动。钟师之经验方葛茶饮,临床运用颇有得心应手之效。
姚某,男,1岁。腹泻3天,伴发热呕吐,已服西药而热未解,泻下日行5~6次,请钟师诊治。症见泻下物黄绿秽臭,唇红,舌赤,苔黄而厚,小溲短少。证属热泄泻。投葛茶饮。处方:葛根10克,头春嫩茶叶、钩藤、车前子各6克,蕾香梗、土黄连各3克。水煎,空腹服。另以茶叶60克,煮水为患儿浴身、揉擦肚腹。连服3剂后热已解,腹泻亦止。去外用浴身之剂,守原方继服2剂而愈。
[李蕴华,钟明远治小儿腹泻用药经验,新中医,1994;26(6):5]
3.车前子+木瓜
【主治应用】腹泻。
【经验体会】张介安经验。
腹泻乃儿科多发病之一,张老治疗本证,多用车前子和木瓜配伍,止泻甚捷。如张老常用之验方六味止泻散就是于四苓汤中加入车前子、木瓜二药。考车前子味甘,性微寒,有利水通淋之功效,其性主通利,临床常用于小便不利之证;木瓜味酸性温,有舒筋活络之力,其性主收、涩,临床多用于经络痹痛之证。张老认为,小便长而泻定。
《本草纲目》谓车前子可“止暑湿泻痢”,正所谓“利小便而实大便”;木瓜味酸而涩大便,《名医别录》谓木瓜可止“霍乱大吐下”。今二药合用,车前子利小便而实大便,酸木瓜涩大便,利涩并用,相辅相成,因此临床上如遇湿滞、食积等所致之腹泻,于渗湿或消导剂中,加入车前子、木瓜二药,每收良效。
吕某,男,2岁。患儿腹泻已近10日,初不在意,2日后见泻加重,医以针药并用,节食、输液治疗,均不效。后至张老处请求治疗。症见患儿面黄形瘦,腹泻如蛋花样便,脾胀纳呆,舌苔白腻,稍厚,指纹淡紫。证属脾虚湿盛之腹泻。拟六味止泻汤:泽泻、茯苓各10克,猪苓6克,白术、木瓜、车前子各9克。水煎3次,1日数次服用。2剂而泻止。继以理脾益胃之剂善后。
【袁希波,张介安用药经验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91;13(6):7】
4.扁豆花+马齿苋
【主治应用】清肠止痢。
【经验体会】孙谨臣经验。
吴某,男,3岁。夏秋之令,过食生冷不洁之物,脾胃受戕,加之感受暑湿之邪,表里受病。症见恶风发热无汗,口干,腹痛,便利红白,白多红少,里急后重,便次无度,舌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下痢。当取“逆流挽舟”“通因通用”法,以疏表散邪,泄热利湿。处方:藿香6克,佩兰4.5克,大豆黄卷6克,青皮3克,槟榔4.5克,木香2.4克,茯苓9克,焦薏苡仁9克,糖山楂9克,生大黄4.5克(后入),鲜扁豆花1撮(红白均可),鲜马齿苋2株(洗净入煎)。2剂。二诊:药后表证已解,便利红白较爽,腹痛、里急后重均见减轻。原方去藿、佩、豆卷、大黄,加炒苍术4.5克,广皮3克,川黄连1.5克。2剂。三诊:药后泻痢已止,腻苔尽退,知饥欲食。嘱用鲜扁豆花、鲜马齿苋适量,煎汤加红糖少许内服。1日2次,连服3天,以杜复发。
【孙浩,孙谨臣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经验(续)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34】
5.土茯苓+海螵蛸
【主治应用】小儿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者。
【经验体会】胥小云等经验。
土茯苓、海螵蛸是师授用于治疗胃脘痛的常用药对。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将此两味药制成散剂治疗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湿热型者,获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法:将土茯苓、海螵蛸两药以4:1的比例混合,研成细末内服。视年龄大小,每次服用2~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生冷难消化食物。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胃、肝经,具有除湿、清热、解毒功效,《本草纲日·卷十八·土茯苓》言其能健脾胃……”,药理研究则显示其内所含的生物碱和甾醇可以杀灭螺旋体,同时有明显的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较好的镇痛作用,所以用土茯苓治疗慢性胃炎有标本同治的功效;再配伍制酸止痛敛疮的海螵蛸,可减轻胃液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二药为散应用,增加了胃黏膜的粘附及对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因而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本方简单易制,服用方便,避免了服中药汤剂味苦量大、小儿不易接受的弊病。
钱某,女,11岁。上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年余,曾在某医院经胃电图诊为慢性胃炎。多方求治,服用各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西药,病情时好时坏。近1周上腹部复痛,自感胃中热辣,饱闷,食后更甚,纳食减少,频频反酸,口苦而黏,舌边红,苔黄腻。证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治当燥湿清热,制酸止痛。投土乌散,每次5克,每日3次。服药3天,疼痛及反酸减轻:服至10天,诸症若失。考虑其病为时已久,非短期治疗可以根除,仍嘱继续服药至第3个疗程结束停药,随访8个月未见反复。
【胥小云,夏丽,简波,土茯苓,海螺蛸治疗小儿慢性胃炎 中医杂志,2002:43(1):14】
6.山楂+乌梅
【主治应用】小儿脾胃诸病证。
【经验体会】陆长清经验 。
山楂、乌梅两药味酸性平,山楂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滞气”,乌梅长于“生津液,敛肺气,止泻痢”,均为儿科临证要药。陆师以两药相须配伍,调治小儿脾胃诸病证多有良好效应。
(1)消食开胃
《幼幼集成》谓:“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一旦喂养失宜,即易引起乳食停滞。轻则仅见脘腹胀满,厌食纳呆;重则可积久成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陆师拟小儿消食散一方,即以山楂、乌梅为主药开胃消食,再配甘草甘酸化阴,滋养脾胃之阴,配槟榔、牵牛子消食化滞,白扁豆健脾养胃,临床用之无不效验。
(2)健脾止泻
泄泻也是小儿常见病证。陆师创小儿止泻散,重用山楂、乌梅,几无虚投,被群众誉为“止泻一绝”。方中以苍术、砂仁芳香化湿,运脾健中:山楂、乌梅消食化滞,涩肠止泻;猪苓利水湿;干姜温脾胃。全方补而不滞,利而不燥,药味平和,疗效显著。
(3)驱虫止痛
山楂、乌梅均有良好的驱虫止痛作用。一般来说,山楂长于除绦虫,乌梅长于驱蛔虫,故凡小儿肠蛔虫症,胆道蛔虫、绦虫病,以及气滞腹痛等,陆师均配伍应用。他认为,山楂消积除痞而不伤正,乌梅驱虫安蛔而不恋邪,两药相配,多能增强行气消积,安蛔止痛之效,多年临证用之,莫不如是。
如笔者于去年11月份曾治一位1岁婴儿积滞腹痛,睡卧不安,即宗陆师之法,给山楂10克,乌梅6克,鸡内金、青皮各3克,牵牛子2克,白扁豆6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服药当晚即便出幼蛔成虫2条,后胃纳增进,睡眠转安,而归痊愈。
【刘钧.陆长清儿科用药经验拾零。辽宁中医杂志,1993;11:9】
版权声明: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名医效验药对:杂病卷》,张栋、岳桂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最后编辑于 2023-07-19 · 浏览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