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干祖望从肺论治耳聋经验管窥
干祖望对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有颇多独到之处,这里仅就干老从肺论治耳聋的经验做一介绍。
盖耳聋有先天、后天之分,本文所讲的耳聋实际上是出现于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至于“生而聋者”的“聩”则不在其内。“耳聋治肺”一语,首出于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以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
历代医家对此说虽各有发挥,然运用于临床者甚少。多年来,干老以此为理论依据,引申发挥,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对提高疗效收到了较好的成果。
干老云:由于肾开窍于耳,肝胆之经络于耳周,故古人治耳聋多从肾与肝胆入手,殊不知多数耳聋均与肺气失宜、肺失清肃或肺气不足有关。此即《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之故。”王孟英《温热经纬》云:“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葱笼,专主乎听。”
干老认为“专主乎听”一句,是指耳的听觉功能,而“葱笼”则是肺经在耳中的经络之气。临床所见耳聋之体征虽各有异,然凡具肺卫见症者,均可从肺论治。现将干老从肺论治耳聋的法则举案阐述如下。
一、表邪未解,宜宣肺通窍
胡某,男,42岁。时值深秋,因下河捞取衣物而感受风寒,致翌日两耳突然发胀,一无所闻;伴恶寒头痛,鼻塞涕清。经某医院诊为“突发性耳聋”,给予能量合剂、激素及血管舒张剂,治疗三天未效而就诊于干老。查:两耳鼓膜完整,耳咽管通气良好;音叉试验:两耳骨、气导均消失。舌苔薄白,脉浮紧。
论治:风寒袭于肺卫,耳窍失聪,治宜辛温宣散。
予三拗汤加味:麻黄3g,杏仁10g,甘草3g,粉葛根20g,僵蚕10g,防风5g,路路通10g,1剂。
药后得汗,诸症俱减。原方稍事变化,又服3剂。听力明显上升,后以益气升阳之品调理,直至听力恢复。
二、肺失清肃,肃肺化痰
邓某,女,56岁。素有咳喘宿疾,形体肥胖不实。近因感冒,咳喘复作,痰涎滑稀而多,并出现两耳闭塞,听力下降,苔薄白微腻,脉来浮滑。曾经鼓膜穿刺抽出浆液少许而闭塞感不解。查:两鼓膜充血不甚、轻度内陷,鼻中甲及咽鼓管口黏膜苍白。音叉试验:两侧气导<骨导。
论治:风寒外袭,痰阻肺络,耳窍失聪。治从辛散肃肺化痰以通耳闭。予三子养亲汤合三拗汤加减: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炙麻黄3g,杏仁10g,桔梗10g,茯苓10g,银杏叶5g,5剂。
药后喘息减,耳闭启,听力上升。再服5剂,听力康复。
三、肺气不足,宜培土生金
陈某,男,47岁,教工。两个月前因听觉差而做右耳乳突根治手术,术后听力下降更甚,术腔潮湿难干,并隐隐作痛,时感闭气。查:面色不华,胸闷气短,右耳术腔有少量分泌物、清稀不臭,乳突无压痛,舌苔薄白,质嫩边有齿痕,脉来濡缓。
论治:肺气亏虚,耳聋失聪。治宜培土生金,益气升清。仿益气聪明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蔓荆子10g,葛根10g,柴胡3g,升麻4g,黄柏7g,茯苓10g,白扁豆10g,5剂。上方守服30余剂,耳内分泌物停止,听觉基本恢复。
小结
1.“耳聋治肺”是干老几十年临床经验之一。干老认为,无论耳闭、脓耳、猝聋诸症,凡具肺卫见症者,均应于病初正气未衰之时,鼓邪外达。
2.宣、肃、补是干老“耳聋治肺”的三大法则。但在具体运用上并非执一而论,根据症情的需要,往往宣中有肃、肃中有补或宣中合补。本文所举案例的处方用药,是宣、肃、补的代表方药,为干老的独到之处,提供同道们进一步验证。
本文来源:《专攻耳鼻喉科病五十年》
最后编辑于 2023-07-16 · 浏览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