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谜底揭晓|单侧脑萎缩,分析合理丁当奖励。

发布于 2023-06-27 · 浏览 1406 · 来自 iOS · IP 河北河北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32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石南419 推荐
icon胡志勇HZY 已点赞

病例回顾:病例分享|单侧脑萎缩,分析合理丁当奖励。

公布答案:脑性偏身萎缩综合征(Dyke-Davidoff-Masson syndrome,DDMS)。

知识分享:脑性偏身萎缩综合征(Dyke-Davidoff-Masson syndrome,DDMS)

概述: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脑偏侧萎缩的常见原因。

先天性:通常没有明显的致病原因,症状在出生后逐渐出现,最有可能的病因是宫内或刚出生时的各种脑损伤,如先天畸形、血管发育功能不全(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以及宫内感染影响正常颅脑发育。

获得性:可能与外伤、感染、缺血或出血状态、早产儿室管膜下生发层及脑室内出血等疾病影响颅脑正常发育有关。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如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其发病年龄取决于脑损伤发生时间,由于其脑损伤程度不同所致临床表现也不同。

男性发病率较高(73.5%),左侧萎缩(69.2%)较右侧更常见。

癫痫(100%)、对侧偏瘫或轻偏瘫(98.4%)、智力低下(46.8%)、面部不对称(17.2%),少数患者可合并面部毛细血管畸形。

病理进程:

不对称的大脑半球增长发育,伴有一侧萎缩,引起负占位效应,即同侧侧脑室及脑沟扩大。

脑容量的减低,导致周围组织代偿性向颅内生长,引起同侧颅骨增厚,鼻旁窦(主要是额窦)及乳突气房过度气化、蝶骨大翼及岩骨嵴上抬。

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脑实质改变和周围组织代偿性改变。

脑实质改变:

单侧大脑半球萎缩(固有征象,可为一侧大脑半球萎缩或部分半球萎缩,通常额叶受累显著,少数萎缩的脑组织内可出现钙化或软化灶)。

多伴有同侧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张,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同侧丘脑、基底节结构、大脑脚萎缩或交叉性小脑萎缩。

根据MRI表现分为3型:

I型弥漫性皮质及皮质下萎缩

II型弥漫性皮质萎缩并脑穿通畸形囊肿

III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陈旧性脑梗死

I型通常由于缺血缺氧性脑病并皮层下白质软化所致。

若血管损害发生于出生后或脑沟形成后,则萎缩脑实质脑沟明显;反之,则无明显脑沟显示。

大脑皮层在孕期第4个月时开始形成沟回,在孕期第8个月时所有重要的沟回都已基本形成。

周围结构代偿性表现:

颅骨板障增厚,表现为同侧颅骨增厚(板障及颅骨内板),颅骨内板脑回压迹消失。

鼻窦(主要是额窦)及乳突小房过度气化,前/中颅窝缩小,岩骨嵴、蝶骨大翼及眼眶顶壁抬升,大脑镰移位等。

CT可显示清楚脑萎缩的部位、程度及其继发性改变,还可显示颅腔的代偿性改变,如鼻窦的扩大,岩骨嵴及蝶骨大翼上抬等。

MRI不但可清楚显示脑实质受累程度、范围及脑组织是否存在变性或软化灶,同时可显示伴随的脑发育异常,如多小脑回、胼胝体缺如等,其DWI可显示正常侧大脑的代偿性变化。

若怀疑血管异常,则需行CTA、MRA、DSA等血管成像检查,可明确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其程度。

img

治疗:

DDMS患者常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治疗常集中于通过药物控制癫痫发作,有时可能需要多种药物治疗。

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可行半球切除术,成功率达85%。

该帖还没有疾病标签去添加

最后编辑于 2023-06-27 · 浏览 1406

8 18 8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