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验方小儿化湿汤
小儿化湿汤
【组成】苍术6g,陈皮6g,茯苓6g,泽泻6g,炒麦芽9g,六一散(包煎)6g。
【功效】健脾化湿。
【主治】婴幼儿湿疹,属脾虚湿蕴者。
【组方特色】婴幼儿多因禀赋不足,或饮食自倍,出现脾胃失和,津液运化失司,湿邪外泛皮肤,发为湿疹。患儿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腻等症,属脾虚湿盛证,当以治脾为本,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本方中苍术燥而化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与苍术同用,用于中焦寒湿脾胃气滞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便溏;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泽泻为利水治痰饮之药,令水邪去而脾胃自健;六一散淡能渗湿,寒能清热,重能下降,滑能利窍,故能上清水源,下利膀胱水道,除三焦内蕴之热,使其从小便而出,以解暑湿之邪;少佐甘草和其中气,并可缓和滑石寒性,二药相配,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此方诸药相合,以祛湿为法则,湿去则脾健,脾健则气血津液化生正常,而少有湿邪为患。以健脾利湿立论治疗小儿湿疹,因肺与中焦脾胃以及肺与皮毛的关系息息相关。从中医的生理学来讲,无论食还是饮,在化为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肺,《灵枢·经脉》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也说明了脾胃的功能状态与肺的功能息息相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阐释了中焦脾胃失调可以影响肺。
【方证要点】本方针对脾胃虚弱而出现湿邪凝滞的皮肤病,临床方证要点如下:
(1)用于儿童湿疹,而伴有消化不良之证。常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便溏、口臭、夜卧不安、舌淡苔腻等病症。
(2)成人有明显脾胃虚弱而湿气内困的表现,如纳差、便溏、便黏或便不成形;食后腹胀困乏、乏力、口臭、磨牙等脾虚表现。
(3)皮疹有瘙痒伴渗出倾向,或可见浮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等皮损表现。
(4)脉以虚象为主,舌质淡,多见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多腻。
【加减变化】本方针对脾胃虚弱,湿邪浸淫诸证,如小儿湿疹、局限性或泛发的急、慢性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伴有脾胃虚弱湿邪浸淫者。
- 食积明显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 瘙痒甚烈,可加防风、乌梢蛇;
- 皮损肥厚,颜色较红者,可加白鲜皮、丹皮;
- 伴有大便干燥,可加牵牛子、莪术;
- 胃呆纳差,加焦山楂、陈皮;
- 苔腻明显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 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
- 夜间蹬被、睡眠不安者加焦山楂、连翘。
【使用禁忌】服方时乳母和患儿均应忌食荤腥海味、生冷油腻、辛辣动风的食物,趁热服药,忌用热水、肥皂洗澡。宜选择宽松纯棉质地的衣物,避免选择羊毛或化纤衣物,同时注意皮肤保湿。阴虚血燥之人要慎重使用。
【朱仁康医案】
郭某某,男,1 岁半。初诊日期:1972 年5 月11 日。
主诉:患儿湿疹已1 年多(其父代诉)。
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 个月,脸面即起红斑、丘疹,经常消化不良,喂奶期间大便溏泻,长大后食量大,但食后不久即便出,完谷不化,常哭闹不安。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㿠白,头皮、脸面可见成片丘疱疹,皮色正常,腹部及两腿亦起同样皮疹,呈淡褐色,渗出不多。
舌象:舌苔薄白。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中医诊断:湿疹。
中医辨证:胃强脾弱,运化不健,水湿内生,浸淫肌肤。
治法:健脾理湿。
处方:小儿化湿汤加减。
苍术4.5g 陈皮4.5g 炒麦芽9g 茯苓4.5g
泽泻4.5g 六一散(包煎)6g
5 剂,水煎服,每次煎100ml,2~3 次分服。
外用:收湿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香油调敷。
二诊(5 月16 日):药后大便稍稀,皮疹渐消,痒轻,晚睡渐安,继服前方5 剂。
三诊(5 月23 日):1 周后复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起之损害。大便成形。嘱服健脾片以资巩固。
(华华 高德强 王树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摘自《当代中医皮科流派临床传承书系·北京广安皮科流派》,崔炳南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