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科名家姚高升治湿疹,两味主药是关键
01 辨病辨证
《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对于湿疹的病机以“脾湿”为出发点。脾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运化失常,脾不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是造成湿疹的基础。②生化乏源,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脏腑失养,湿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在中医古籍中,肠已被归为“胃家”。西医学也认为肠是人的第二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主要负责人的下意识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99%由肠道代谢吸收。近年来,肠道菌群的研究在科研领域非常火热。在湿疹的治疗中,脾胃、大小肠作为脏与腑都非常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中医学认为“脾湿”是湿疹产生的根源,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脾湿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导致了湿疹的各种临床表现和不同的证型。湿疹主要是湿、热、瘀三种病理因素的综合体。有时湿重于热,有时热重于湿,热湿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产生瘀。
02 治疗
苍术、黄柏是治疗湿疹的主药,若皮损处温度较高、舌红,热象较重时,要加大清热的力量。久病成瘀,在治疗湿疹时,除了祛湿以外,亦需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在临床中,没有单纯的湿、热、瘀。姚高升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基于以上理论,以古方二妙丸为核心创建了以二妙丸为基础的燥湿、凉血、化瘀的二妙三藤丸,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组成:苍术、黄柏、当归、紫草、生地黄、青黛、雷公藤、鸡血藤、红藤、生甘草。
方解:
苍术、黄柏即二妙丸,出自《医学纲目》卷二十引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方,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
当归、紫草、生地黄是姚高升教授在临床上常用的串药,有凉血化瘀的功效。当归、紫草在《医宗金鉴》中就有记载,外用可制成“润肌膏”,治疗皮疹瘙痒、皮损干燥,二者合用,凉血而滋润。加生地黄,有犀角地黄汤之意,以增强凉血的功效。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等功效,内服、外用效果都很好。
雷公藤、鸡血藤、红藤即“三藤”,可走窜四肢,治疗皮肤病疗效颇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有抑制免疫的功效,其饮片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都更稳妥。鸡血藤是调经药,与雷公藤相伍凉血养血;红藤擅长化胃肠的瘀血,三者配伍,可凉血化瘀。
甘草可调和诸药。
随症加减:
①病程较长,患者体虚,有外用激素史,加生黄芪以补气固本。
②瘙痒甚,加地肤子、白鲜皮、苦参对症治疗。
③胃酸,加吴茱萸、黄连。
④服药后腹痛腹泻,加生姜、大枣。
⑤夏季皮疹严重,加藿香、佩兰。
⑥妇女出现月经不调,加仙鹤草、益母草。
⑦男性阴囊湿疹,加蛇床子、千里光、八月札。
⑧小儿有家族遗传史,加墨旱莲、女贞子等。
姚高升教授常常在内服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外用药膏,可加速皮损痊愈。
03 预防
①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搔抓、刺激性食物等)。
②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
③避免过度洗烫,适当减少使用肥皂的次数,以免过多地去除皮脂膜。慢性湿疹可外用保湿剂。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京城名医馆名医经验集.②,毕尽余生奋斗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耿嘉玮主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