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赵炳南诊治湿疹经验

发布于 2022-04-21 · 浏览 106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胎疮)等类似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肘膝窝部湿疹及婴儿湿疹等。

病因病理

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黏腻,病久又可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症状特点

急性湿疹初起局部发生红斑水肿,自觉灼热瘙痒,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水小疱,经搔抓或摩擦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渗出,干燥后结成黄色痂皮。若渗液混有血性,结痂常呈暗红色或黑色。若继发感染,渗液为脓性,结痂则为污秽黄褐色或黄绿色。皮疹经过治疗或自然缓解后,颜色逐渐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色,渗出减少,水肿消失,结痂脱落,表面附着细碎鳞屑,新生之皮肤纹理较明显。

慢性湿疹是由于皮疹在同一部位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使皮肤逐渐增厚,纹理加深,表面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有时呈灰褐色或暗红色,遇刺激易倾向渗出。

辨证施治

(一)辨证方药

1.热重于湿型(相当于急性湿疹)

【主症】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方药】清热除湿汤(湿疹一号)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0g,白茅根30g,生地15g,大青叶15g,车前草30g,生石膏30g,六一散(布包)30g。

【方解】龙胆草清肝胆热,黄芩热肺热,白茅根、生地凉血清热;车前草、六一散利湿清热;生石膏清胃热;大青叶清热解毒。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大便干燥者,加川军。

2.湿重于热型(相当于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

【主症】发病较缓慢,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纳食不香、身倦等症,大便不干或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

【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赤苓皮15g,生白术10g,黄芩10g,栀子6g,泽泻6g,茵陈6g,枳壳6g,生地12g,竹叶6g,灯心草3g,生甘草10g。

【方解】赤苓皮、生白术健脾渗湿;黄芩、栀子苦寒泻热;泽泻、茵陈利湿清热;枳壳理气宽胸;生地、甘草、竹叶、灯心草清心利水。

3.脾虚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

【主症】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可有搔痕、血痂、颜色暗或呈色素沉着。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

【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方药】健脾润肤汤(湿疹三号)加减。云苓10g,苍白术各10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5g,赤、白芍各20g,生地15g,陈皮6g。

【方解】云苓、苍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赤白芍养血活血;陈皮调中和胃,瘙痒明显者,加苦参、白鲜皮;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或党参。

(二)局部治疗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止痒粉、六一散、松花粉。

2.糜烂渗出者,以马齿苋水剂、龙葵水剂湿敷,然后以植物油调祛湿散或新三妙散外用。

3.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不明显者,可用普连软膏、止痒药膏各半混匀或用大风子油、普榆膏。

4.慢性湿疹肥厚、角化、粗糙者,可用黑豆溜油软膏、稀释新拔膏或癣症熏药。

(三)单方成药

1.龙胆泻肝丸。

2.防风通圣丸,可用于急性期。

3.除湿丸。

4.二妙丸,可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期。

5.参苓白术丸,适用于脾虚大便溏者。

6.秦艽丸,适用于慢性期,瘙痒明显者。

7.润肤丸,适用于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者。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炳南 张志礼主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68

1 35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