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每日一文】专家笔谈丨双歧杆菌在婴儿体中的「小成分」与「大作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李在玲
双歧杆菌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肠道细菌之一,是革兰氏阳性菌。目前,在分类学上,双歧杆菌属共包含34种,其中12种来源于人体,但只有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两岐双岐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可在人类肠道中定植。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占总菌群的92%以上,现在已确认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1,2]。
一、双歧杆菌呵护婴儿健康
双歧杆菌是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发挥着许多有益于婴儿健康的作用。
1.定植于肠道,构成生物屏障
双歧杆菌可粘附于肠上皮细胞并在肠道中定植。一些蛋白质诸如粘附因子、凝集素、脂蛋白和胞外多糖(来源于母乳)可以帮助双歧杆菌固定于肠粘膜[2]。
2.抑制病原微生物
双歧杆菌的代谢产物诸如短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可降低肠道内pH值。这些代谢产物可抑制对酸敏感的病原菌生长[2]。
3.强化肠道屏障参与免疫调节
双歧杆菌可强化肠道屏障。通过促进粘液分泌和强化肠道紧密连接,双歧杆菌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分泌[2]。双歧杆菌是宿主免疫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类似抗原刺激作用,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抗体及病毒抗体,对抗肠道中致病菌[3]。
4.合成维生素
双歧杆菌可协助产生 B 族维生素如 B1、B2、B6、B12、烟酸和叶酸等[3]。可以在食物消化过程中促进丙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的生成。
5.提高矿物质的吸收
双歧杆菌在肠内发酵碳水化合物后可产生乳酸和醋酸,促使肠道pH下降。低pH及低氧化还原电势能提高钙、磷、铁的利用率,促进钙、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3]。
二、M-16V影响肠菌的新探索[4,5]
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岐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菌群中占主导地位。短双歧杆菌M-16V是最早从健康人类婴儿肠道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双歧杆菌菌株,多项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短双歧杆菌M-16V对婴儿健康产生较大有益影响。
1.高亲和性,与母乳高度相容并耐受溶菌酶
短双歧杆菌M-16V是最早从健康人类婴儿肠道中分离得到的,它是人类消化道的原籍菌。能够利用不同代谢途径和降解程度的母乳低聚糖,与母乳高度相容并耐受溶菌酶。
2.预防过敏,缓解过敏症状
短双歧杆菌M-16V具有保护婴儿免于发生破坏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过敏性疾病的潜力,能够降低婴儿特应性皮炎和哮喘发生的风险。
3.促进早产儿肠道菌群成长,预防感染
一项研究表明,早期给早产儿短双歧杆菌M-16V制剂,可在正常时间范围内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对减少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尤其有效。可预防早产儿NEC和感染。此外,短双歧杆菌M-16V对接受化疗的癌症儿童有益。可减少癌症儿童化疗诱导的肠道黏膜炎症反应。
短双歧杆菌M-16V的安全性评价良好,2016年已被列入中国婴儿食品用益生菌授权菌株名单。此外,还获得FDA通知的食品使用安全(GRAS)状态(GRN编号,453)和婴儿 GRAS状态(GRN编号,454),其中M-16V是名单中9个菌株中唯一的婴儿型HRB菌株。
三、影响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建立的因素[5]
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形成和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分娩方式
分娩方式是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定植模式建立的关键因素。母亲产道及皮肤的微生物是婴儿肠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来源。大量研究显示,与剖宫产婴儿相比,顺产婴儿肠道中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时间较早,数量较高,且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为丰富。
2.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对婴儿早期肠道菌群发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人工喂养会使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定植时间推迟。另外,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含有较多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同时还有少量的拟球梭菌、拟杆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并且肠道中双歧杆菌多样性也较高。
3.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但是过量或者长期使用不仅可杀死病原微生物,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四、如何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保护婴儿肠道健康
双歧杆菌作为主要的肠道微生物之一,它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对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和腹泻有缓解作用,在维持健康的肠道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鉴于上述影响双歧杆菌定植及多样性的因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保护婴儿肠道健康应做到:合理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在无临床指征的情况下尽量自然分娩,至少在婴儿生命最初6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陈文学,史俊华.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5):298-300.
2. 陈卫.双歧杆菌与宿主健康[D].江苏: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2018.
3. 周伟.双歧杆菌与婴儿健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
4. MorinageM-16V Overview.MAYPRO.
5. WongC B,Iwabuchi N,Xiao J.Exploring the Science behind Bifidobacterium breveM-16V in Infant Health.Nutrients2019,11,1724.
6. 王亚娟, 付三仙, 张贝贝. 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v.34(05):152-155.
【往期阅读推荐】
【儿科每日一文】研究速递丨采用地中海饮食断奶对儿童饮食习惯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儿科每日一文】一图读懂丨孕期或哺乳期摄入益生菌、益生元和共生元对剖宫产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最后编辑于 2023-05-17 · 浏览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