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IFN(主要为α/β IFN)在机体控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尚不成熟,病毒更易抑制IFNα的产生,导致儿童易发生病毒感染性疾病。因此,一旦患儿诊断为病毒性感染,就应尽早给予外源性IFNα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强免疫细胞清除病毒的能力,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1.干扰素(IFNα)在儿科临床上应用的给药途径有多种方式,包括皮下和肌肉注射、雾化吸入、局部用药等。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雾化吸入IFNα更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指南或共识推荐儿童雾化吸入IFNα的剂量:2~4 μg/(kg·次) (IFNα1b),或20万~40万IU/(kg·次)(IFNα2b)。在推荐剂量范围内雾化吸入的IFNα不会出现发热、寒战等流感样症状。
3.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病人,在常规抗炎、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首先推荐雾化吸入重组人IFNα抗病毒治疗,采用空气压缩或氧驱方法雾化,每次20万~40万IU/kg IFNα2b或每次2~4 μg/kg IFNα1b,2次/d,连续 5~7 d。
4.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患儿,需要在综合临床处理的基础上,雾化吸入或注射IFNα抗病毒治疗,具体方案为:雾化吸入IFNα1b注射剂:每次1~2 μg/kg(轻型肺炎),每次2~4 μg/kg(重症肺炎)或雾化吸入 IFN-α2b 注射剂:每次10万~20万IU/kg(轻症肺炎),每次20万~40万IU/kg(重症肺炎),2次/d,疗程5~7 d。
5.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患儿,雾化吸入IFNα1b可减轻感染部位的炎性反应,起到缩短热程,促进疱疹消退的作用。具体方案:每次1~2 μg/kg(轻型),每次2~4 μg/kg(重型),2次/d,疗程3~7 d;或肌肉注射IFNα1b:每次1 μg/kg(轻型),每次2 μg/kg(重型),1次/d,疗程3~5 d;或雾化吸入IFNα2b,每次10万~40万IU/kg,1~2次/d,疗程3~7 d。
6.对于儿童EB病毒感染,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肌肉注射:IFNα1b,每次1~2 μg/kg,1次/d,5~7 d;或IFNα2b,每次10万IU/kg,1次/d,5~7 d;雾化吸入:IFNα1b,每次2~4 μg/kg,2次/d,5~7 d;或IFNα2b,每次20万~40万IU/kg,2次/d,5~7 d。同时建议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联合抗病毒治疗。
7.雾化吸入干扰素的注意事项: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小儿慎用。对重组人IFNα或制剂辅料成分有过敏史者及患有严重的呼吸衰竭、有心脏疾病或癫痫及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耐受者禁用。特殊剂型(如滴眼剂、滴鼻剂、气雾剂、喷雾剂及长效注射用IFN)不可雾化吸入。IFNα辅料成分中含有防腐剂(如酚、苯甲醇、苯甲酸及其化合物或亚硝盐等)、含有羟乙基淀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或含有其他辅料成分但无足够的临床资料证明雾化吸入是安全的IFN注射剂,均不适宜用于雾化吸入,以避免造成呼吸道黏膜的损害和炎症。IFNα雾化不宜应用超声雾化器作为药物雾化动力装置,推荐采用喷射式雾化器。IFNα不可与某些酶(如糜蛋白酶)、乙酰半胱氨酸及异丙托溴铵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