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高祥研究员团队发表综述:癌症免疫基因治疗中的非病毒载体系统
目前,传统的癌症治疗策略具有较强的肿瘤杀伤能力,但是,它们对肿瘤的选择性差,具有多药耐药性,并且具有显著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免疫基因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免疫基因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是否在体内或体外有效地传递到靶细胞和组织。因此,使用稳定的载体保护核酸免受循环核酸酶的攻击,避免免疫系统的攻击,并确保治疗载体有效靶向肿瘤细胞,这一点至关重要[1]。因此深入了解用于免疫基因治疗的载体系统,并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其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以及药物的开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高祥研究员团队在Wiley发行的MedComm - Bio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发表了题为“Nonviral vector system for cancer immunogene therapy”的综述,系统性总结了非病毒载体介导免疫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其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实体肿瘤中的应用。该文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高祥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研究生陈静和聂雯[2]。

点击此处即可免费获取全文论文
免疫基因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方法,将靶基因导入免疫应答细胞或肿瘤细胞,提高免疫系统识别或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刺激或增强抗肿瘤免疫。目前,许多免疫基因疗法被批准用于癌症治疗,大多数患者也从免疫基因治疗中受益匪浅,但这些策略可能只是激活针对肿瘤的系统免疫反应,同时也会将免疫系统推向超生理水平,从而增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改进递送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基因传递到目的肿瘤细胞,同时可减轻不良反应和免疫原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用于基因传递的非病毒载体系统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提供较大的基因有效载荷,并且不受引入基因分子大小的限制,可以保护抗原和佐剂免受周围生物环境的影响,延长半衰期,最小化全身毒性,并促进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非病毒载体改善了药物的渗透性、滞留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提高免疫治疗效率和成为领先的抗癌候选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用于免疫治疗的新型非病毒给药平台,包括物理和化学非病毒系统。与化学非病毒系统相比,物理方法主要不适用于小鼠等小动物体内的人体基因传递。
在本综述中,作者特别关注化学非病毒载体。基于纳米技术的化学非病毒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和无机纳米粒子。非病毒载体可以以各种方式将基因传递给相应的细胞,然后激活不同的免疫细胞(例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最后杀死肿瘤细胞(如图1)。不同类型的非病毒载体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不同实体瘤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非病毒载体的应用范围各不相同。

图1. Nanoparticle-based platforms containing genes for cancer immunogene therapy
总之,本综述重点介绍了介导免疫基因治疗的非病毒载体种类,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癌症中的最新应用。非病毒载体与免疫基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癌症治疗中前景广阔,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安全性问题,并提高基于非病毒载体的癌症免疫基因治疗的疗效,以用于未来的临床应用。
最后编辑于 2023-04-06 · 浏览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