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每日一文】专家笔谈丨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策略——愉快进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 马卓颖、胡燕
培养儿童健康饮食习惯是营养和喂养门诊工作中医师进行宣教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现代人的进餐目的可以发现,进餐不仅仅是基于营养需求,也是一种社会交往需求;与此同时,获得愉悦感是进餐的另一重要目的。
进餐愉悦感在健康饮食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这种愉悦感确实存在,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如功能性核磁共振可以反映食物刺激后相关脑区的愉悦反应及程度;问卷调查可以直接获得儿童对食物喜好程度的评分;也可以通过行为观察,如面部表情以及对食物的接受程度和摄入量来评估进餐后的愉悦感。有研究显示,从进餐中获得乐趣是食物选择和食物消费的强大动力[1]。儿童进餐的愉悦感决定了他们对食物种类的选择及摄入量,通过增加健康食品摄入后的愉悦感被认为是解决目前肥胖患病率迅速上升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健康饮食习惯培养过程中,促进进餐愉悦感必不可少。本文就如何增加进餐愉悦感进行讨论。
一、感官刺激
美食常常强调“色香味”俱全,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食物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儿童亦可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以感受食物,并从中获得进餐乐趣。
在胎儿期,味觉的生理结构即已出现,味蕾已能区分味道并具有味觉偏好。刚出生的婴儿天然喜欢甜味,而甜味实际上是能量密度的味觉指征,因此喜欢甜味是初生婴儿最初的适应性特征,既能保证生存,又能带来愉悦感。研究发现,3月龄婴儿已能区别甜味与苦味;4~6月龄是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尤其喜欢熟悉的味道。研究显示,当妊娠期母亲摄入较多大蒜时,其羊水中可检测出大蒜的味道,且胎儿出生后亦能接受大蒜的味道[2]。母乳喂养的婴儿由于可以通过母亲摄入多样性食物而能感受到多种食物的味道,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各种固体食物[3]。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功能逐步发育,有助于婴幼儿接受更多味道和质地的食物。婴儿的口腔较成人小,其颊脂肪垫有利于吸吮动作;2~5月龄婴儿开始出现有意识的吞咽动作;6月龄的婴儿开始学习咀嚼,因此可以在口中研磨食物,并且随后出现咬合运动;舌头从最初的前后运动至6月龄后能够控制口中食物并出现侧向运动;乳牙的萌出等均提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应在恰当时机引入固体食物以增加食物的多样性以及改变食物的质地,从而增加进餐的乐趣和愉悦感。此外,食物的质地和稀稠度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食物的能量密度。对于6~8月龄后的婴儿,建议的食物能量密度为0.6~0.8kcal/g;对于12~23月龄的婴儿,建议的食物能量密度为1.0kcal/g。当儿童摄入食物的能量密度得到满足后,则易产生饱足感,从而带来进餐的愉悦感。
视觉在进餐愉悦感的获得中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当儿童的膳食具备6种不同的颜色、包含7种不同的食物、主食放在右下角、餐盘留有一定的空白、餐盘内摆放充满童趣的形状设计时,均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进餐兴趣[4]。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最初接触新食物时可能经历一段时间的“厌新”过程。口腔对新食物的加工、处理和尝试等是婴幼儿正常的进食行为,当给予反复多次的食物暴露尝试后,获得的经验使儿童确信新食物的安全性及可接受性后,儿童即开始喜欢这种新食物。这一行为不仅见于婴儿期,在2~5岁和8~11岁各年龄组的研究中均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并且在增加新食物暴露次数(≥10~20次)时,可以逐渐增加食物的摄入量[5]。有报道指出,重复的味觉暴露作为行为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重度挑食行为[6]。此外,饥饿感是儿童接受新食物的一个激励因素。由此可见,新食物的反复多次暴露,或是在婴幼儿处于饥饿状态时引入新食物,都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策略。
二、进餐环境与互动分享
进餐带来的愉悦感不仅与食物本身的刺激有关,也与进餐时的环境和互动分享有关。进餐环境泛指文化背景塑造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影响着社会交往能力、儿童选择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吃多少。
对儿童而言,在培养健康进餐习惯时应特别强调家庭进餐环境。家庭进餐环境对儿童的食物摄入量、新食物接受度、食物偏好以及食物选择均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从1岁左右开始出现,并且在成长期持续存在。
研究发现,进餐环境显著影响儿童的食物选择和摄食量。早期研究证实,无论是14~20月龄的幼儿还是42~48月龄的学龄前儿童,当看见成人摄入不熟悉的食物时,他们可以观察并模仿成人进餐,从而增加儿童对食物的兴趣。Lumeng等[7]发现,对于7~14周的婴儿,当抚养者给予更多交流时,婴儿可以摄入更多的配方奶。将2.5~6.5岁的儿童分成小组分别进餐,结果发现9人组儿童摄入披萨的量大于3人组儿童[8]。良好的进餐环境及互动分享可以使儿童更愿意尝试其所不熟悉的食物,如与儿童进餐时,成人或其同伴摄入某种食物可以增加儿童对该食物的兴趣,且同伴的影响较成人更为显著[9]。在良好的进餐环境中,儿童更愿意接受健康食物,并且这种儿童时期形成的偏好直至成年期均稳定存在。
进餐的愉悦感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进餐时人们的互动。品尝食物的美味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个人愉悦体验,而且与社会互动密不可分。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与婴幼儿分享、微笑、交谈以及温柔的触摸,不仅能使婴幼儿获得社会交流的机会,并且还会促使婴幼儿模仿成人摄入不熟悉的食物。事实上,当父母与儿童在无干扰的环境中愉快地共享进餐时光时,儿童不仅会吸收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会表现出更好的进餐行为。
三、对食物的心理预期
对食物的心理预期也可以调节进餐所带来的愉悦感[10],比如食物的外观可以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喜好程度,摄食后的体验(口感)可以为下一次是否仍会选择该食物提供依据。此外,同伴影响和外界媒体等宣传也会独立于食物本身给儿童带来对特定食物的期望。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倾向于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转变,积极的期望可以增强儿童对食物的实际喜好。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使儿童对健康食物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是形成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环节。
有报道指出,给蔬菜取一个有吸引力的名字可以增加8~11岁儿童对蔬菜的摄入量;钦佩人物可以让6~12岁的儿童更易选择健康食物。提示进餐的愉悦感可以通过为儿童创造良好的食物预期而获得,并由此增加儿童对健康食物的摄入。
广告、品牌、包装或其它形式的营销传播可以使儿童建立对特殊食品的期望,从而对儿童食物选择和摄食量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对广告的理解会随着儿童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婴幼儿时期对食物的选择更多来源于自身进食后的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趋向于从广告中获取信息,易于接受广告信息,从而影响他们对食物的态度。例如,3~5岁的儿童已存在品牌意识,4~6岁的儿童更喜欢包装上有流行卡通文字的食物,7~8岁的儿童开始理解广告的劝说意图,但仍会被广告中的信息所诱导。研究显示,即使食品相同,儿童也更倾向选择品牌食品,由此可见食品广告可以影响儿童的食品选择和食品消费[11]。
矛盾的是,进食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可能导致儿童忘掉饱腹信号,从而使他们进食更多美味但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从而导致暴饮暴食,甚至引起超重或肥胖。因此,在强调进餐愉悦感的同时还应关注健康食品的选择。遗憾的是,目前的广告食品或饮料大多含有高脂肪、高糖和高盐,对儿童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如何通过建立对健康食物的良好心理预期,促使在满足儿童口感的同时又获得充足的营养是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因此,规范并监管食品广告、精简的广告素养培训有助于儿童从媒介元素、劝服技巧和产品等方面分析广告的内容,从而增强在食物选择过程中对健康食物的选择,这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为重要。广告素养培训在改善儿童饮食行为和预防儿童肥胖方面已显示出较好的效果[11]。
综上所述,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需要医师的宣教和家长的努力,其中通过增加进食健康食物的愉悦感从而引导儿童对健康食物的选择及摄入量,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以及预防肥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Yeomans MR, Blundell JE, Leshem M. Palatability: response tonutritional need or need-free stimulation of appetite?[J]. Br J Nutr, 2004, 92Suppl 1:S3-S14.
2.Hepper PG, Wells DL, Dornan JC, et al. Long-term flavorrecognition in humans with prenatal garlic experience[J]. Dev Psychobiol, 2013,55(5):568-574.
3.Hausner H, Nicklaus S, Issanchou S, et al. Breastfeedingfacilitates acceptance of a novel dietary flavour compound[J]. Clin Nutr, 2010,29(1):141-148.
4.Zampollo F, Kniffin KM, Wansink B, et al. Food plating preferences-- reply to reply regarding Zampollo et al[J]. Acta Paediatr, 2013,102(5):e193.
5.Remy E, Issanchou S, Chabanet C, et al. Repeated exposure ofinfants at complementary feeding to a vegetable puree increases acceptance aseffectively as flavor-flavor learning and more effectively than flavor-nutrientlearning[J]. J Nutr, 2013, 143(7):1194-1200.
6.Williams KE, Paul C, Pizzo B, et al. Practice does make perfect. Alongitudinal look at repeated taste exposure[J]. Appetite, 2008, 51(3):739-742.
7.Lumeng JC, Patil N, Blass EM. Social influences on formula intakevia suckling in 7 to 14-week-old-infants[J]. Dev Psychobiol, 2007,49(4):351-361.
8.Lumeng JC, Hillman KH. Eating in larger groups increases foodconsumption[J]. Arch Dis Child, 2007, 92(5):384-387.
9.Frazier BN, Gelman SA, Kaciroti N, et al. I’ll have whatshe’s having: the impact of model characteristics onchildren's food choices[J]. Dev Sci, 2012, 15(1):87-98.
10.MartyL, Chambaron S, Nicklaus S, et al. Learned pleasure from eating: An opportunityto promote healthy eating in children?[J]. Appetite, 2018, 120:265-274.
11.HaOR, Killian H, Bruce JM, et al. Food Advertising literacy training reduces theimportance of taste in children’s food decision-making: a pilot study[J]. FrontPsychol, 2018, 9:1293.
【往期阅读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3-03-30 · 浏览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