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十年有感

1、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谁职称高谁有理。由于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主观性较强,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的评判可能会差距很大,职称的重要性在这个行业体现得特别明显。
2、处理躯体问题的能力跟综合科医生水平比起来相差太远,基本上习惯性的都会默认病人只存在精神疾病,对很多躯体疾病视而不见,或者不重视,不了解。查体意识普遍淡薄,相比综合科的医生来说,更依赖辅助检查。
3、目前从业人员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为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精神科的,这种是最纯正的精神科医生,但也是占比最小的,属于凤毛麟角,基本上只有在比较高级别的医院才看得到。第二类是临床医学或临床心理方向,毕业后也一直从事精神科的,这一类算是目前的主流。第三类是非精神医学专业,毕业后也没从事精神科,先是干了其他科室数年甚至十几二十年,然后突然跨行过来变成精神科医生的,这种类型在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原因主要是入行门槛太低,各种行业的人才跨界过来,中医的、影像的、急诊的、康复的、全科的、内外妇儿全都有,水平只能说参差不齐。
4、长期处于临床科室鄙视链的末端,学科发展缓慢。曾有一老院长,下海经商十余年后重操就业,发现除了药品略更新以外,其余方面几乎同十年前一模一样。仍然是宝刀未老,上手游刃有余。
5、待遇综合劳动强度看,在所有临床科室里面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夜班处理紧急情况较少。病人失眠、牙痛、腹痛、头痛、躁动、便秘、心动过速、发热、腹泻都处理过。少见的有擦到碰到要清创缝合,打破伤风。在外与恶犬激战,大败亏输要打狂犬疫苗。也遇到过病人噎食、外走等情况,都能顺利处理。总体来说,要比内外科处理躯体问题简单许多。
6、专科医院地理位置普遍较差,县级及以下的医院地点多数都很偏。所知的某医院便是如此,周围邻居全是戒毒所、看守所、殡仪馆、垃圾回收站之类的单位。而市级的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环境则相对好很多,起码交通便利,生活方便。不至于四周尽是青山绿水,不见人间烟火。
7、三甲与民营一二级差别:费用更高,药品更新,种类更多,态度更好,环境更佳。有基因检测,有药物浓度监测,有MECT,有心理治疗。在医院里差别非常大,但出院了以后,差别可能就没那么大了。
8、初次发病,家属多数当宝,想去大医院,花重金,找专家,成千上万都肯给。反复发作几次后,心灰了,意冷了。随便找个地方一放,一年半载不来看一次。有些医生指责家属冷血,说都是自己的至亲,居然都不管。这就跟“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一样的道理。当一次又一次被自己的至亲伤害的时候,做出任何选择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9、在医院里,会因为治疗关系形成一种包容、接纳的氛围,但这并不是患者生活的全部。离开了这个环境,回到社会,普通人并没有义务去包容他们出格的言行,奇特的思维,更没有兴趣去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去探究每一处不合常理言行背后的原因。恢复自知力的始终是少数,大多数的归宿就是反反复复在医院与家之间来回进出。这也是做得越久,挫败感越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10、所期盼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概也就是新药的研发、长效针或长效口服药的使用,期待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恢复自知力的比例。这条路感觉很难,但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编辑于 2023-03-19 · 浏览 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