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深切 悼念王伦老师

发布于 2022-12-12 · 浏览 1308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5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深切 悼念王伦老师-


--辛学俊,2022-12-12,晚8:20--


翻阅报纸,见台州**,在生命的尽头 台州两位老人捐出了“自己”


台州**,2022-11-30(3版)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211/29/content_160934.html


王伦老人去世后,在台州博爱医院ICU举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


我赶紧往下看,见下文报道,确实是王伦老师去世了。


我呆了,我本还想打电话去市立医院核 实一下,看了下文 了,确实是去世了。


前些日子,我一直在怀念他【1】,经向学生验证,知道他已认知障碍,不能交流了。


我们在卫生学校共事教学3 年,刚去接触一个星期,他就说:辛老师,你适合搞科研


40多年过去,他的判断是正确。


我时时怀念他,很想去看他,但又听闻他患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但又总感到怀疑,是不是真的?直到学生回复确定。心想,再也不能去看望他了。


早年,在浙医大,他和我舅舅(卢雪生)。还有大学老师--华蕴博老师,都是同学。


我俩一起卫校教学期间,他对本人帮助指导很大,临分别时,赠给一笔记本纪念,上题“良师益友”!


40多年过去,他的形象,总在我的心坎里,不能忘怀。


我要向浙医大的校友,发去这份心意:我们的医学老前辈---王伦医师---又要回母校--浙江医科大学,为医学的新生,作奉献了!




在生命的尽头 台州两位老人捐出了“自己”


台州**,2022-11-30(3版)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211/29/content_160934.html


王伦老人去世后,在台州博爱医院ICU举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


全文报道



在生命的尽头 台州两位老人捐出了“自己”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登记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达23751人

img

章金玲捐赠遗体和眼角膜,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img

王伦老人去世后,在台州博爱医院ICU举行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传统观念中,生老病死的话题显得格外沉重。却有一些人,选择用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

在黄岩、路桥,就有这样两位老人,用自己生命的余光,为社会作出最后的贡献……


95岁的他,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回到母校

11月16日凌晨2时30分,在台州博爱医院,老人王伦因病逝世,享年95岁。

“我父亲当了一辈子医生,我也是一名医生,我十分理解并赞成父亲的做法……”当问到王伦老人生前为什么会有捐献遗体的心愿,儿子王万里这样回答道。

据了解,王伦年轻时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求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市中医院、黄岩第二人民医院工作。1981年10月,进入台州市立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作为一名老党员,王伦用他的一生来诠释使命和担当:前半生,他兢兢业业工作,将岁月奉献给当地群众;后半生,他许身为民,捐献遗体用于医疗研究是他不变的心愿。

2006年初,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王伦和同学们怀着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及感恩之心,一起签署了《遗体捐献申请书》,自愿将遗体捐献给母校,为医学科研事业贡献最后的力量。

在之后的十多年光阴里,王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近些年又患上了膀胱癌,每天都在和疾病做斗争,时而神智不清,时而意识清醒。

由于年事已高,治疗难度大,在清醒之际,王伦念叨最多的还是那句:“如果哪一天我死了,一定把我的遗体捐给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啊!”

11月16日凌晨,王伦突发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隔天一早,路桥区红十字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工作人员赶到台州博爱医院,与家属办理了遗体交接手续。再次默哀并三鞠躬后,老人遗体被抬上车。

王伦老人的遗体,将“重返讲台”成为“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生们对舍身奉献于医学研究的人的尊称,让医学生们不仅得以研习人体结构,更为他们攻克医学难题提供可能。

父亲的遗体可以用于医学研究,这也是生命的一种再生,使得生命更有意义。”王万里说,“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他永远活在我心中。”在父亲的影响下,王万里也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71岁阿婆离世,眼角膜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我希望在我走后,把我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社会,后事一切从简……”这是71岁老人章金玲留给家人的临终嘱托。捐献遗体,就是她最后的心愿。

章金玲出生于1952年,这个年纪的人,往往传统观念比较重,讲究“入土为安、落叶归根”,对于捐献遗体这件事,多少会有些抗拒。章金玲和老伴池一骏的想法则比较“超前”,甚至他俩还被朋友调侃为“奇葩”。

章金玲早年在黄岩罐头厂打工,一直以来身体都挺硬朗,平时没怎么在意。发现病情是今年4月,章金玲突然觉得小腹有些剧痛,去医院诊断后,查出得了“结肠癌”。 短短半年多的工夫,虽然老人积极配合治疗,但终究未能挡住病情的恶化。

10月16日中午1时,章金玲像往常一样睡着了,只是再也没有醒来……家属强忍悲痛,遵循老人遗愿,通知黄岩区红十字会前来进行遗体交接工作。当天,章金玲的遗体正式完成无偿捐献,用于医学研究。而章金玲捐赠的眼角膜,则让两个陌生人得以重见光明。

老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早在4年前,我们曾在媒体报道上看到过,许多病人急需器官移植救治生命,于是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池一骏说,看到报道后,他俩来到了黄岩区红十字会,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咱们这一辈子过得平凡,也没为国家出过啥力,百年之后如果能够把遗体、器官留下来,能帮到别人,那是最好的。”池一骏告诉记者。如今政府大力提倡“丧事简办”,推行海葬、树葬等,因此老伴去世后,他也只做了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

二老的女儿池瑛,定居在杭州,每逢寒暑假会带孙子回一趟台州。二老去红十字会报名时,她还被蒙在鼓里。当现场捐献遗体时,需要直系亲属在表格上签字,她才刚知道了这件事。

有人说,人死了,肉体已没什么用了,墓地费用又贵,还不如捐献给医学做研究,也是一种贡献。这话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没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生死得失透彻的认识,没有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精神,是很难做到的。“这点,我由衷地佩服我的父母。”池瑛表示。


全市遗体捐献登记,累计达23751人

捐献者与世长辞,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近年来,台州越来越多的人决定献出自己的爱心,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最后的“馈赠”。

记者从台州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全市新增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登记4844人,累计登记达23751人,实现捐献174人次,挽救了400多名患者的生命。今年以来,合计遗体捐献3例、遗体眼组织等4例、眼组织2例、脑组织1例。

“我们为老人的大爱行为感动,感谢老人对医疗科研的支持。”台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呼吁,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到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行列,将生命和大爱延续。

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主要有两种方式:网络登记和现场登记。有这项意愿的市民,可直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进行线上登记;或者到当地红十字会办公室现场登记。


文献:

【1】康震一书---读书感言,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885911

康震一书---读书感言 - 合理用药 - 专业医生社区,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科研学术交流 (dxy.cn)

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27)
膀胱癌 (30)
结肠癌 (129)

最后编辑于 2022-12-13 · 浏览 1308

2 1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