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解读小细胞肺癌和大细胞肺癌发生机制

肿瘤进化-突变学说(二十四)
感谢同行的热情讨论,现就两种肺癌的发生机制做一尝试性解读。
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体积较小,细胞核大,侵袭性很强,细胞会快速自我复制扩增。发生率约占肺癌的20%,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而广泛,对化疗、放疗敏感,初治缓解率高,但极易发生继发性耐药,容易复发。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肿瘤侵犯范围仅局限于一侧肺脏,即使有淋巴结转移,也只局限于肿瘤旁边。而广泛期的小细胞肺癌已突破患侧胸腔,如心包积液、胸膜腔积液或远处转移。大概70%的小细胞肺癌被诊断时已经是广泛型的了。
大细胞肺癌亦可称为大细胞未分化癌,是一种没有任何形态学特征的癌。癌细胞较大,具有多形性。既无如同鳞癌细胞的角化、角化珠及细胞间桥,也无如同腺癌细胞形成腺泡或产生黏液。临床上较为罕见,约占全部收治肺癌病例的1%左右。大细胞肺癌常发生于肺上叶,多为周围型,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分叶,少见空洞。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进化突变学说认为:
1、肺中央区域多为各级支气管,主要功能是粘附清洁异物。在有大量物理刺激(烟雾、粉尘等)的情况下,机体迫切需要提高清洁异物的能力,那么首先形成进化需求的就是支气管纤毛细胞。在进化需求的诱导下,支气管纤毛细胞通过CIN方式,力图进化出具有更强清洁力的组织。进化方向有两个,一是更有力量的纤毛、二是更多的纤毛数量。纤毛的运动是受ATP、钙离子等物质调节,所以在癌细胞内多见神经内分泌颗粒。而数量的增加表现在组织学上的就是快速增生。在进化失败且失去功能后,局部纤毛不再具有清洁功能,造成局部异物的沉积,损伤局部细胞,细胞内物质外溢,加强了炎性反应,在局部形成优质培养基,从而形成了高侵袭力。非自主神经的结构使局部症状很难及时反映到机体,所以产生临床症状来诊的多为广泛期。而处于高CIN状态的快速增生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且适应性强,就容易产生敏感但耐药的现象。
2、肺周边区多为支气管末端及肺泡,主要功能是气体交换。而空气进入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异物基本已经被前端支气管吸附,这里存在的环境诱导因素多为成分类化学物质,如:硫、氯、苯等,从而造成肺泡内氧含量降低。在氧含量降低的情况下,肺泡为能够保证正常气血交换量,产生了进化需求,比如:会努力增加吸收面积。如果进化主体为II型肺泡细胞,就会通过分泌更多的表面活性物质(二棕榈酰卵磷脂),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来扩大体积、增加表面积,癌细胞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如果进化主体为基底细胞,多表现为肺泡扩大化。故临床表现多呈巨大肿块、界清、分叶。大细胞癌多以细胞自体进化为主,所以对化疗不敏感。
3、笔者认为,这两种癌症其实都属于细胞进化早期,是鳞癌、腺癌的早期阶段,所以多呈现明显进化需求的特点,即数量和面积,多不具备良好的细胞形态,恶性度较高。在经过若干遗传代后,会逐渐表现为近似正常细胞的组织形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努力从原因求解,以机制来解释现象。
《肿瘤进化假说模型的设计研究》;《癌症进展》;2022年第一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