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没篇10分代表作,申请国青能有戏吗?
查看病例
根据往年经验,国自然评审一般在5月份函评,6月-7月会评,8月下旬放榜,今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前不久国自然基金委发布声明称,今年评审结果公布将推迟到9月上旬。这无疑让广大科研人员一年一度的焦灼期又多了几天。

图源:国自然基金委官网
虽然结果目前还没公布,但评审已经基本结束。有会评专家指出,今年肿瘤方向的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青”)需要至少一篇10分以上或主流中科院一区的文章才有戏,医学部面上项目的竞争向来非常激烈,现在连国青居然也这么内卷,上篇论坛的帖子也在站内引发站友热议。
(原帖见:现在没个10分代表作,国自然能有戏吗?)
这年头没篇10分代表作,申请国青能有戏吗?
众所周知,医学科学部的国自然竞争一直都是各学科中最激烈的,又因医学学制长的特殊性,一个医学生通常要经历5年本科学习、2-3年的硕士和(或)3-5年的博士和(或)3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医生,这时他们基本上就30周岁了。
而国青的申请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要求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女性放宽到40周岁。这就意味着,对一位男医生来说,他只有5年的黄金年限可以申请国青,为了抓住这“黄金5年”,有些同行会年年申请,不放过任何一次中标的机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国青的资助率一直在20%左右,第1-2次申请的中标率在23.8-23.9%,第3次申请的中标率降至23.3%,第4次降至21.2%,整体中标率呈现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态势,申请次数越多,获资助率就越低,因此希望大家好好把握第1-2次的申请机会。

图源:中国知网
会评青年基金到底看中什么?
在国青的评审过程中,有人认为文章质量和平台条件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国青相比面上而言,对sci的要求不算严格,只是今年各大杂志影响因子普涨,水涨则船高,加上近年来多组学和单细胞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标书对文章影响因子的要求自然也随之拔高。
今年会评结束有的人已经得到消息,发现自己明明有10+的文章,但国青还是没中,究其原因要么态度有问题,要么逻辑有问题,标书写得不行,要么已发表的高分文章和标书的关联度不大。
笔者也曾参与过几次省基金评审和某top医院的国自然标书撰写分享会,发现“漂亮”的标书总有一些相似点。总体来说,国自然评审更注重标书的可读性、易读性和科学性。从个人评审经验出发,想分享如下几点细节性的经验:
① 标题:不宜太长,给专家的第一印象要好;
② 选题和立项依据:要结合临床,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评审专家里很多临床大牛,注意逻辑要清晰,故事说得好不好,逻辑主线最重要;
③ 研究基础:国青与面上不同,面上更强调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国青更注重要发好文章,至少要1篇与申请项目相关代表作,因此申请人硕博期间要丰富个人简历、论文(专利)等内容,最好是近3-5年内发表的文章,预实验或前期工作最好有5-7张图;
④ 参考文献:国青应尽可能引用近5年内的、精挑细选过的高质量文献。
最后祝大家9月初收到好消息,新学期论文基金两开花!
最后编辑于 2022-09-02 · 浏览 1.2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