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review被9分多Q1杂志接收,分享一些经验。

发布于 2022-12-07 · 浏览 4645 · IP 日本日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11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做科研的大师兄 推荐

最近接收了一篇9分多的review,引用了200多篇文献和数十个会议摘要。趁着还有一些印象,分享一些review相关的经验。

其实年初的时候曾写过关于review的帖子写SCI可以从Review开始,千万不要低估Review的价值!

写review具体有哪些好处可以看之前的帖子,最主要还是提高引用和H指数。那会儿分享经验还停留在发表三四分综述的水平,这次分享下升级版的:

1.除了要引用最新文献外,最新会议内容也不要错过例如肿瘤界的ASCO大会,影像界的RSNA、ISMRM。很多研究虽然是最近才发表,但是可能还是两年前设计的内容,可以说,算不上最最新。这个时候就要看最新会议摘要了,国内很多地方会忽略国际学术会议,其实会议本质上跟论文都是一样的分享学术成果的平台。会议往往是很多科学家对自己新发现的成果或者新提出的概念进行快速“宣誓主权”的地方。

2.进行更多细节上的补充。比如最新的机制进展以及对于某个现象的更全面的解释。例如,A治疗配上B治疗往往能发挥"1+1>2"的效果,既然有那么多的临床数据支持,描述完现象是否能加一些机制层面的解释

3.引入争议点。例如A治疗与B治疗哪个最先进行,有什么研究支持又有什么数据反对?从效果上偏向于哪个,从副作用或者机体负荷上看又应该偏向哪个?这里面未知的东西太多,说完这些可以留一些伏笔方便最后展望里收尾。

4.加入小众的内容。例如有些治疗方法只在部分国家开展,那也可以在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说明和原理解释。国内很多中药虽然不被国际认可,但是有些还开展了多中心研究,比如槐耳颗粒就曾经发表在GUT上。这些就可以作为一小块内容加进review的展望里。

5.紧跟概念和新潮流。例如个性化管理、智能医疗都是一直提倡的概念。这些作为万金油加入到展望里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也要注意契合的点,有文献支撑是前提。

相比较之前三四分的综述,这次的写作体验让我感觉到的是愈加细致和新颖,还非常考验本身的积累。有些领域虽然可以不那么熟悉,但最起码要略知一二。

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大家有用,祝写作投稿顺利!

最后编辑于 2022-12-07 · 浏览 4645

27 207 5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