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瑞马唑仑比咪达唑仑镇静更香吗?

图片来源 | canva可画
肚子不舒服想做个胃肠镜,消化不良想做个胃肠镜,就连体检也想查个胃肠镜,不仅要做,还要做无痛舒适的。『手术室外麻醉』逐渐成为患者进行各项舒适化检查的重要内容。
在胃肠镜检查前,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注射适量的镇静和镇痛药物,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过程,同时抑制心血管反应及应激程度,既保障患者安全又提高胃肠镜的检查质量。
无痛胃肠镜检查中,丙泊酚几乎用于所有的病例,同时麻醉医生会复合使用咪达唑仑达到更理想的镇静深度。丙泊酚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呼吸抑制和心血管反应(包括心率和血压下降),同时伴有呕吐、呛咳、注射部位疼痛等副作用,而咪达唑仑作为传统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代谢产物仍具有一定活性,可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不仅使患者诊疗体验不佳,还加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为了同时满足快速起效、镇静充分、镇痛完善、安全指数高、良好抑制应激反应、对非活性代谢物清除作用可预测等要求,药物化学家受到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合成的启发,在苯二氮䓬母环上引入侧链,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苯二氮䓬类镇静药物—『瑞马唑仑』。
瑞马唑仑作为咪达唑仑的类似物,也是通过激活『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增强皮质和边缘系统觉醒的抑制和阻断,从而产生镇静作用。
然而与咪达唑仑不同的是,瑞马唑仑在体内快速水解为唑仑丙酸,该代谢产物对GABAA受体的亲和力仅为瑞马唑仑的1/400,几乎不具有药物活性,可以大大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瑞马唑仑的血药浓度在1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峰值,和丙泊酚时间类似,比咪达唑仑作用时间更短,并且在体内停留时间只有咪达唑仑的1/7,代谢非常迅速(表1)。
瑞马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呈线性,清除与体重无关,且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的影响。除此之外,瑞马唑仑的镇静效应可被氟马西尼迅速逆转,在1.3分钟内病人能够苏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近几年有很多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瑞马唑仑的镇静作用下,内镜医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胃肠镜检查,特别是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瑞马唑仑具有更明显的镇静优势,几乎不需要使用机械通气。并且内镜医生在无麻醉医生协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结肠镜检查实施良好镇静。
同时Rex等人还发现瑞马唑仑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患者感觉、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快。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仅为1%,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这表明瑞马唑仑用于内镜检查安全性更好,优于丙泊酚。
瑞马唑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随着剂量升高,瑞马唑仑的镇静有效率随之升高,优于咪达唑仑的镇静有效率(表2-4,其中RA为瑞马唑仑组,BA为丙泊酚组)。


中老年人是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主要人群』,因此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瑞马唑仑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丙泊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瑞马唑仑,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血压降低和呼吸暂停。同时瑞马唑仑组患者各时间点的 MAP、HR、RR 变化更平稳,证明其对呼吸及心血管的抑制程度更轻。
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丙泊酚通常需要追加多次,而给予瑞马唑仑的患者一般追加一次药物甚至不用追加就能平稳完成检查,避免了大剂量用药带来的潜在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瑞马唑仑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显著高于丙泊酚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也远远低于丙泊酚,瑞马唑仑在老年人胃肠镜检查中更加安全,镇静效果也更好。
瑞马唑仑作为一种新药,2020年7月在国内正式获批。目前获批的三种适应症分别是胃肠镜、结肠镜检查镇静和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今天只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些瑞马唑仑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随着在各个医院的逐渐普及,我们相信它会出现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麻醉工作。
『梧桐医学』由麻醉学(疼痛)本科、硕士、博士、博后以及刚工作的年轻医生组建的学习型团队,如果你也蠢蠢欲动,就加入我们吧,专业内容写作指南以及优秀的师兄师姐等你来聊。
参考文献
[1]杨婉,孔令锁,陈兰仁.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20):2665-2669.
[2]童珊珊,闵苏.新型镇静药瑞马唑仑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1,40(05):351-355.DOI:10.14109/j.cnki.xyylc.2021.05.06.
[3]李富贵,王皓,王云,马颖才.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07):767-769.
[4]Lee A, Shirley M. Remimazolam: A Review in Procedural Sedation. Drugs. 2021 Jul;81(10):1193-1201. doi: 10.1007/s40265-021-01544-8. Epub 2021 Jul 1. PMID: 34196946.
内容 | 李笔直
审核 | Doc.张
编辑 | 西 柚
转 载 声 明
原创不易,感谢分享与转载!本篇内容版权归梧桐医学所有,如需转载(开白名单)或领取参考文献原文请联系平台管家Doctor张。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