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各类降糖药的秘密

发布于 2022-07-28 · 浏览 3069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7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升高,患病年龄层次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糖尿病这一慢性病已经越来越逼近我们的生活。

在2016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为1.1亿人,并且预估糖尿病前期的人口增加到了50%的成年人。

img
可以说在中国几乎每十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而且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治疗。

对于大部分无法有效利用生活干预管理的糖尿病人来说,降糖药则成为他们维持血糖平衡所必要的工具。

img
而一旦糖尿病患者开始使用降糖药,在不改变自身生活饮食习惯的状况下可能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终生服药,而且可能服药的剂量、种类还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最终开始需要靠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

然而,大部分人往往在一开始就跳过了生活干预管理,转而“被”优先选择了“药物”(大多数人眼中的救星)。

img
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对糖尿病的认知是陌生的。更别说是降糖药的种类与作用,甚至是副作用了。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当下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功效和相关机制及副作用,希望能让大家更简单、清晰的了解它们在我们身体里是如何“运作”的。

img
2型糖尿病药物种类可谓“琳琅满目”,大致上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如:外源胰岛素)。由于每种药物的功效都不同,所以它们在我们身体里的机制也不一样。

01.双胍类(Biguanides)

双胍类药物是通过抑制我们身体当中“生糖大户”-肝脏中的葡萄糖生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双胍类功效:

· 可抑制肝脏糖异生,从而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使血糖水平下降[1]

· 可减少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有效稳定血糖

· 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副作用:

· 乳酸性酸中毒 (Lactic acidosis)

· 胃肠道不适(腹泻,腹部绞痛)

· 可减少维生素B12的吸收

img

图1: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从而降低葡萄糖输出

02.TZD(Thiazolidinedione)

一般情况下,胰岛素一旦遇见细胞,细胞就会把门打开让葡萄糖进入细胞。但是,当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我们可以想象成胰岛素试图敲开细胞大门,但细胞没反应过来,没把门打开),葡萄糖就累积在血液里,最终导致高血糖的产生 。

img

TZD的功能是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重新唤醒细胞,好让细胞及时对胰岛素作出反应,开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使血糖水平下降。

TZD的功效:

· 通过刺激PPARγ,从而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通过增加脂肪因子的转录来增加脂质储存能力,从而减少脂质沉积及减少其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并产生有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细胞因子[1]

副作用:

· 可增加心脏病的风险[2]

· 体重的增加,甚至肥胖的形成[2]

· 浮肿 (Edema)

· 心脏衰竭

· 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img

图2:TZD通过刺激通过刺激PPARγ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03.磺酰脲(Sulfonylurea)

磺酰脲的功效:

·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1]

副作用:

· 可能加速β细胞衰竭

· 有潜在的低血糖风险

· 体重增加

· 影响血液健康(如粒细胞缺乏症,溶血)

04.格列奈类(Meglitinides)

格列奈的功效:

·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1]

副作用:

· 有潜在的低血糖风险

· 体重增加

img
图3:磺酰脲和格列奈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胰岛素分泌

0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lpha glucosidase inhibitor)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能是把葡萄糖进入肠道的入口封起来,让葡萄糖无法进入肠道,从而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功效:

· 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 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缓葡萄糖的生成及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副作用:

• 胃肠道不适(胀气,腹泻,饱腹感)

img
图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而降低血糖水平

06.GLP1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是胰岛β细胞的一种蛋白质,主要是唤醒胰岛β细胞,让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而GLP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是刺激GLP1的活性,使GLP1维持着充满活力的状态,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GLP1受体激动剂的功效:

· 直接刺激GLP-1受体

· 刺激细胞胰岛素分泌

· 抑制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1]

副作用:

· 恶心

· 可增加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风险

· 可增加甲状腺髓样癌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的风险

img
图5:GLP1激动剂通过刺激GLP1,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07.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 IV inhibitor)

DPP-4抑制剂的功能是把DPP-4酶给挡住,不让它与GLP1接触而破坏GLP1的活性。DPP-4抑制剂的功效类似于GLP1受体激动剂,它主要是刺激和延长GLP-1的活性,促使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DPP-4抑制剂的功效:

· 主要抑制DPP-4酶,延长GLP-1的活性

· 增加胰岛素分泌及提高葡萄糖耐受水平

·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 低血糖发生的几率较低

副作用:

· 胃肠道不适

· 胰腺炎

· 头痛,头晕

· 关节痛

img
图6: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延长GLP-1活性,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08.SGLT-2抑制剂(Sodium-glucose transport protein-2 inhibitor)

SGLT-2 的功能就像在蓄水池里开了个口子,让体内多余的葡萄糖随着尿液从这个口子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增加尿糖排泄。

SGLT-2抑制剂的功效:

· 抑制肾脏中的SGLT-2,从而增加糖尿,通过尿液把多余的葡萄糖排出体外

· 减少葡萄糖在肾脏重吸收

· 增加尿糖排泄

副作用:

· 酵母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 多尿 (Polyuria) 和脱水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有潜在的致癌作用,特别是乳腺癌和膀胱癌,但还在研究当中

img
图7: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从而增加尿糖排泄

总结

正所谓是药三分毒,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胰岛功能已经开始减弱,服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在“压榨胰岛细胞”,严重时甚至可能加速胰岛细胞的死亡。

img
而且当你服用剂量过多时更会提高副作用的风险;另外,糖友们还不得不考虑到低血糖问题,低血糖是造成瘫痪,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长期地使用药物,会导致人体自身的天然机能不断退化。

img
因此,也有不少糖友吐槽到:

img
的确,实际上我国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就明确指出了——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3]。

也就是说,如果通过生活与饮食营养的干预,血糖控制住了也就没必要进行药物等的医疗干预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才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如果根源得不到缓解(虽然药物可以暂时控制住病情),但免不了会让病情恶化。

img
其实,在国际上的很多案例中也已经证明通过生活与饮食的干预不仅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科学临床实验也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真正地让人的生理机能恢复,包括减少胰岛素抗性和恢复胰岛功能。

在发达国家通过这种自然方式的干预也让很多糖尿病人减停了药物,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这恰恰也是我们逆糖计划的初衷!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医疗干预带来的风险,减少个中负担,远离糖尿病并发症的梦靥。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69

1 72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