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K信号通路
AMPK信号通路

一、AMPK
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活化蛋白激酶)是由α(催化亚基)、β(调节亚基)、γ(调节亚基)组成的一个异源三聚体复合物。脊椎动物具有由不同基因编码的每个亚基的多个同工型。在人类中,有两个 α 亚基(α1:基因PRKA1编码,α2:基因PRKA2编码)、两个 β 亚基(β1:基因PRKB1编码,β2:基因PRKB2编码)、三个 γ 亚基(γ1:基因PRKG1编码、γ2:基因PRKG2编码,γ3:基因PRKG3编码)。因此,可能产生 2x2x3=12 种不同的 AMPK 复合物。AMPK 通过与轴蛋白的相互作用而被定位于溶酶体中。
二、AMPK 上游
AMPK 通过感知 AMP:ATP 和 ADP:ATP 的比率变化而被激活,通过抑制消耗 ATP 的合成代谢过程、促进产生 ATP 的分解代谢过程,从而恢复能量平衡。AMPK 复合物的 α 亚基上的 Thr172 被磷酸化从而被激活。
轴蛋白定位于溶酶体,AMPK 通过与轴蛋白的相互作用而被定位于溶酶体中。肿瘤抑制因子 LKB1(肝激酶B1,也称为STK11)是 AMPK 的上游激酶之一。AMPK 在溶酶体中与 LKB1 相互作用。在能量应激下,AMP 刺激与轴蛋白的相互作用,使 AMPK 的 The172 被 LKB1 磷酸化而激活。这是为了允许在饥饿条件下调节细胞生长的主调节器 mTOR 和 AMPK。
另外,钙敏感性激酶 CAMKK2(也称 CAMKKβ)可通过响应钙通量而磷酸化 AMPK 的 Thr172 将其激活。
三、AMPK 下游
1、糖代谢
AMPK 通过磷酸化 TBC1D1(TBC结构域家族成员1)、TXNIP(硫氧还原互作蛋白)促进葡萄糖摄取蛋白质,其通过不同的机制分别控制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4、GLUT1 的易位和细胞表面水平。
AMPK 还通过磷酸化 PFKFB3(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双磷酸酶 3)来调节一些组织类型的糖酵解,同时通过抑制 GYS(糖原合成酶)的多个异构体来抑制葡萄糖在一些组织中的储存。
AMPK 通过磷酸化和核排斥 CRTC2(循环-AMP调控转录共激活因子2)和Ⅱ类HDACs(HDACs见帖:Sirtuin家族),抑制糖异生基因的转录诱导、葡萄糖的从头合成过程。这些都是糖异生基因转录所必需的辅助因子。
2、脂质代谢
AMPK 通过 ACC1、ACC2 的直接磷酸化来控制细胞整体脂质代谢。ACC2 的氨基末端具有线粒体靶向序列,通过 ACC2 在线粒体外膜局部产生的丙二酰辅酶A 抑制 CPT1(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抑制脂肪酸合成并同时促进脂肪酸氧化。
AMPK 还磷酸化并抑制 HMGCR(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其共同作用于ACC1、ACC2,导致细胞中脂质和固醇合成的预编程。
AMPK 还通过磷酸化脂肪酶,例如 HS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ATGL(脂肪细胞-甘油三酯脂肪酶),促进脂质吸收和释放。
AMPK 磷酸化并抑制转录因子,其激活糖酵解和脂源性转录程序。最显著的是 SRBEP-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是脂质合成的主转录调节因子,还包括 HNF4α(肝细胞核因子4α)、ChREBP(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3、蛋白质代谢
AMPK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能力是通过直接抑制 mTORC1 复合物来实现的。AMPK 通过两种机制抑制 mTORC1 活性(见帖:mTOR信号通路):
- AMPK 使 TSC2 磷酸化并增加了其对 Rheb 的 GAP 活性,抑制 mTORC1 复合体的激活。
- AMPK 使 mTORC1 复合体的亚基 Raptor 的 Ser722/792 磷酸化,从而抑制 mTORC1 复合体的活性。
AMPK 通过磷酸化和抑制 TIF-IA(转录起始因子IA)阻断核糖体 RNA 合成来限制蛋白质合成。
AMPK 通过磷酸化和激活 eEF2K(真核延伸因子2激酶)来抑制蛋白质的延伸。此外,mTORC1 也是 eEF2K 的主要调控因子。
4、衰老
AMPK 能够通过 Ser15 磷酸化来稳定 p53(p53见帖:细胞周期限制点调控)。
5、自噬(ULK1、Vps34 复合物、Atg9见帖:细胞自噬)
AMPK 磷酸化并激活 ULK1 触发自噬级联的启动,而 mTOR 通过直接磷酸化和抑制 ULK1 强烈地抑制自噬。AMPK 不仅直接激活 ULK1, 而且通过负调节 mTORC1 阻断其对 ULK1 的抑制作用来促进自噬。
AMPK 还通过 Vps34 复合物的差异调节来刺激自噬的起始,这对于自噬体的起始和形成是重要的。
AMPK 和 ULK1 磷酸化并控制 Atg9 的定位。Atg9 是一种跨膜蛋白,参与早期自噬体的形成。
=============
参考文献
[1]张新颖,毛景东,杨晓燕,李树森,杜立银.AMPK/mTOR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9,39(03):109-116.
最后编辑于 2022-11-27 · 浏览 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