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娴傅杰英诊治痤疮经验

(一)刘亚娴诊治痤疮的经验
1.病因病机
刘教授根据寻常痤疮的好发年龄、体质及皮疹部位,认为其与中医学的相火旺盛有关。
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温煦诸脏,促进生长。朱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此皆相火之常,当属少火。但如果相火过盛,则成壮火、邪火,挟痰、湿、瘀、浊等上蒸头面,成痤成疿。
相火衰旺与年龄有关,青春期年少气充,处于相火易于旺盛阶段,人体脏腑机能活动处于活跃状态,过旺则易成此疾。
另外,也与体质有关,患者多属火旺血热的体质。但年龄超过25岁仍存在痤疮表现的青春期后痤疮或退发型痤疮患者,更是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
刘教授认为,相火旺是寻常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湿、毒、瘀是一般原因。
嗜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膏梁厚味腥发之物,湿热蕴结胃肠,上炎之相火夹胃肠蕴热循经上发颜面;情志郁怒,肝失疏泄,相火炽盛,怫郁生痤。
2.治法及用药特点
刘教授提出清泄相火,凉血解毒作为寻常痤疮的治疗原则,拟加味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牛膝、金银花、赤芍药、蝉蜕、白芷)为基本方治疗。
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能清火止遗,为治肾火妄动,梦遗失精之剂。加味封髓丹以封髓丹清过旺之相火,釜底抽薪,作为基本治则,配合清利湿热,凉血解毒之药而成。
火盛者加知母、栀子;血热者加生地黄、紫草、白茅根;肺经有热者加桑白皮、枇杷叶、地骨皮;有脓成疔者加连翘、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大便干者加枳实、大黄、瓜蒌、决明子;湿盛者加茵陈、薏苡仁、泽泻;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血瘀者加丹参。
临床应用时,外用百部、蝉蜕、赤芍药、侧柏叶等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晚1次,次日清晨用清水清洗。方中重用百部杀虫抑菌;蝉蜕透疹止痒;赤芍药、侧柏叶凉血通瘀。中药内服清相火,外洗解毒疔疮,透疹消瘀,相兼取效。
3.预防及日常护理
刘教授认为,寻常痤疮的预防非常重要。应注意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食甜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最好不吸烟、不酗酒。避免太阳暴晒,避免风沙刺激。
平时勿用手抠或挤压粉刺,避免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和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温水、含硫黄或其他去油脂类物质的香皂洗涤患处,保持面部清洁。
同时,由于寻常痤疮的复发或加重往往与情绪波动有关,因此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情与良好的睡眠。(二)傅杰英诊治痤疮的经验
1.病因病机
傅教授综合中医文献对痤疮的认识,并结合多年临床研究,认为痤疮的致病因素除热、痰、瘀之外,还有湿和虚。
湿为阴邪,易困脾胃,脾胃失于运化,饮食水谷停积体内,酿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热,发为面部而生痤疮。
虚分为阴虚、阳虚,阴虚为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已被认知。
阳虚主要相关脏腑为脾肾,素体元阳不足或治疗不当导致人体元气、脾胃虚弱,下元虚寒,不能运化津液上润肺胃,致虚阳上浮于面,火郁于内而发疹。故整体呈现出一种面部痤疮、口舌生疮、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阴阳不相顺接、上热下寒见症。临床上痤疮这一病机不可忽视,尤其是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2.体质论治
傅教授认为,体质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可改善的。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易使脾胃气机受阻,而人们习惯于空调降温并贪凉饮冷,也使得脾胃易于受损。故居民多见痰湿、湿热及阳虚体质。
痰湿体质及阳虚体质的人易生囊肿结节性痤疮,湿热体质者易发丘疹、脓疱性痤疮,治疗要有所侧重。
傅教授对改善痰湿体质者,常取中脘、丰隆、阴陵泉、太白、脾俞等穴,健脾除湿;阳虚体质选用神阙、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并经常用灸法;而对湿热体质者,常选取中脘、期门、章门、水分、阴陵泉等穴,配合背后膀胱经梅花针叩刺、拔罐或刮痧,以加强清热利湿的作用。体质改善后可明显降低痤疮再复发的几率。
3.注重调神
“调神”是指在针灸过程中调整人的情绪、性格及精神状态。傅教授认为,在治疗中神形合一,治形必先调神,“调神”是治疗损美性疾病的基础。
一般来讲,经常失眠、性格急躁、情绪波动大、精神敏感或思虑过多的人,易干扰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针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治疗时不能一味清肝火、疏肝气,要先安神。
傅教授多选用头顶督脉排刺,靳三针中的定神针(印堂穴上5分,阳白穴上5分,左右各一)、内关、神门等穴。神静则气血调和,易于得气,疗效较好。
4.笃尊经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傅教授认为,“阳化气,阴成形”体现了人体内在物质新陈代谢中的阴阳辨证关系。
化气是物质的变化、转化过程,如饮食物的代谢、月经周期的变化等,都属于阳。有形之物的形成过程为阴,如阴精、营血、津液的合成代谢过程。
傅教授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难治性囊肿结节型痤疮的治疗,认为是由于元气虚弱,化气不足,导致营血壅滞于面,阴成形有余,日久化热肉腐酿脓,而致囊肿结节反复发作,脓成难溃。故在治疗“阳化气不足”引起的痤疮时,多在体针和面部局部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艾灸治疗,常选用百会、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命门等化气功能强的穴位,进行温针灸,或用神阙穴隔姜灸。
傅教授认为,刺络放血能祛瘀血,生新血。“血为气之母”,血行则气行,此外,能使邪随血出。故放血疗法在治疗痤疮时极为重要,傅教授常采用局部点刺放血和背部梅花针叩刺放血。
痤疮局部放血主要在以下情况下使用:
①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时,说明该部位气血不通,可在局部点刺放血,以活血通络。
②痤疮为深在的囊肿结节时,除放血外,有时可在面部拔罐,务必使脓毒出尽。
③痤疮已成脓时可放血。
④痤疮急性期热证较明显时,可局部放血,使热毒随血而出。背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主要用于调整体质,一般体质偏热的人都可用背部放血,但阴虚者出血宜少,否则血不养心,易加重烦躁、失眠等症。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徐三文、梁延平、唐岛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