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名医诊治痤疮经验

发布于 2022-09-25 · 浏览 1493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2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一眼万年_连仲 已点赞


一、朱仁康从肺风和痰瘀论治痤疮

著名皮外科专家朱仁康把痤疮分为两型。

肺风型:过食油腻,脾胃积热,上熏于肺,外受于风。症见面起红色丘疹,挤之有粉渣。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滑。治宜清理肺胃积热。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牡丹皮、赤芍、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各9克,生甘草6克。加减:大便干燥加大黄(后下)6克、大青叶9克,或配服栀子金花丸或大黄䗪虫丸。

痰瘀型:囊肿性同时有疤痕疙瘩损害。证属痰瘀交结。治宜活血化瘀,消痰软坚。方用化痰散结丸:当归尾、赤芍、夏枯草、陈皮、制半夏各60克,桃仁、红花、昆布、海藻、炒三棱、炒莪术各30克。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9克,每日2次。

外治法:①颠倒散每晚茶水调后搽1次,白天洗掉。②去斑膏(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克,三仁同捣极细,加红粉、樟脑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日外搽1次。


二、庄国康以热毒立论,分型论治

庄国康主任医师认为,青年阳盛之体,阳常有余,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等,则易出现热毒袭于上部而发生痤疮。发病过程中热毒贯穿始终,热毒阻滞经络,生瘀生痰,热痰瘀结而致囊肿、结节等。庄医师将痤疮分为以下四型。

肺胃蕴热型:用轻清之剂清肺降火,泻胃除热。方用七叶汤化裁(七叶汤:枇杷叶、桑白皮、侧柏叶、荷叶、竹叶、大青叶)。若炎症明显加金银花、连翘、重楼;便秘加玄明粉、大黄;皮脂多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热盛加寒水石、生石膏。

热毒夹瘀型:热毒入里,壅遏气血而成瘀血。重用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方选三黄石膏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减。可用当归尾、桃仁、红花活血通络。

痰瘀互结型:治宜化痰清热,活血化瘀,但热易清而痰难消,且瘀阻日久,故其用药重在化痰开瘀通络。药用全瓜蒌、胆南星、陈皮、半夏、昆布、生牡蛎化痰软坚;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通络逐瘀。

脾虚湿热型:治宜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若有结节、囊肿者加活血祛痰药。


三、徐宜厚以“四辨”“十法”诊治痤疮

徐教授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四辨是指:①辨部位:皮损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督脉发病见于背部。②辨皮损: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结节多为血瘀气滞,囊肿多为痰湿血瘀互结,脓疱则为热毒炽盛。③辨体质:形弱体瘦多为阴虚燥热,皮损以丘疹、粉刺为主;湿热体质则肥瘦均见,皮肤油腻,以脓疱、结节为主。④辨兼症:主要辨大便和月经。须辨明是阳明燥热便秘还是阴亏便结。生育期妇女出现痤疮,多伴月经不调、痛经、乳胀、附件炎等痼疾,辨证中除注意“热”“瘀”之外,尚须重视一个“郁”字。月经不调兼乳胀者,治从肝;兼有腹痛者,治从肾或冲任入手。

治痤疮十法

1.清泻肺胃法

用于丘疹性痤疮。方选白虎汤合枇杷清肺饮化裁:生石膏30克,知母、黄芩各6克,枇杷叶、地骨皮、桑白皮、金银花、连翘各12克,赤芍、栀子、熟大黄各10克,生地黄15克,甘草3克。

2.解毒散结法

适用于脓疱性和结节性痤疮。方选验方痤疮平: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夏枯草、桃仁、赤芍、浙贝母、玄参、黄芪各10克,生石膏30克。

3.调理冲任法

适用于月经前痤疮,即经前皮损加剧或诱发。方选益母胜金丹合二仙汤化裁:仙茅、仙灵脾、乌药、香附、黄柏各6克,生地黄、益母草、延胡索、当归各10克,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2克。

4.疏肝清解法

适用于脓疱性或月经前痤疮。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炒丹皮、炒栀子、黄芩、山楂、苏梗各6克,当归、生地黄、茯苓、白术各10克,白花蛇舌草、茵陈、蒲公英各12克。

5.活血散瘀法

适用于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和疤痕。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各6克,当归尾、赤芍、桔梗、蒲公英、玄参各10克,虎杖12克,蜈蚣2条。

6.湿敷除痤法

①清热解毒类:槐花、蒲公英、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等。②消肿散结类:芒硝、马齿苋、芫花、凌霄花、陈皮等。③减少皮脂类:芦荟、地榆、山楂、荷叶。④减轻色素沉着类:僵蚕、杏仁、天冬、冬瓜仁、白蔹、食醋、白扁豆等。以上各方煎水湿敷。

7.面膜洁肤法

白蔹、杏仁、菟丝子、白及、穿心莲各40克,白芷10克,冰片、薄荷各3克。按常规面膜法操作。

8.毫针法

①辨证取穴:肺经风热证取大椎、肺俞;脾胃湿热证取足三里、合谷;冲任失调证取三阴交、肾俞。②循经取穴:曲池、合谷、三阴交、迎香、攒竹。③临近取穴:太阳、攒竹、迎香、颧髎、印堂、颊车。方法: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9.耳针法

主穴:肺(双)、肾(双)。加减:脓疱者加刺心;皮脂溢出较重者加刺脾;大便秘结者加刺大肠;痛经者加刺肝、内分泌区;皮损集中在某一区域时加刺其表面投影反应点。方法:快速刺入反应点,留针15~30分钟,其间轻巧捻转3~6次,隔日针1次,7—10次为1疗程。以炎症性、丘疹性、脓疱性痤疮的疗效最佳。

10.挑刺法

主穴:大椎。配穴:委中。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大椎、委中,放血或挤血少许。随之用消毒棉球拭干污血,5天1次,7次为1疗程。对于聚合性痤疮,效验恒多。体质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刘天骥编《痤疮百家百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表致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493

1 32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