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国医大师张志远妙用茯苓对药经验管窥

发布于 2022-04-08 · 浏览 312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国医大师张志远学识渊博,学验俱丰,严格考证医家生平、著作,辨析、验证医家学术经验,在中医药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处方用药善于考证本草,并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形成对药物的独到认识,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独特应用价值。张老娴熟运用茯苓药对的经验,足以启迪 后学。

1 茯苓药性功效阐述

茯苓味甘性平,无毒。《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陈修园对其功效有所注释:“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内有宿饮则津液不升。”突出强调茯苓具有利水之性,功能祛痰、涤饮,善疗体内水湿积聚不化之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茯苓“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淡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也强调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可治疗水肿、痰饮、心悸、失眠等多种疾病。张老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茯苓属性缓之药,偏于补虚,有淡渗作用,能健脾益气、宁心安神,含补与泻双重功能,其补而不猛,泻而无伤,既善于扶正,又可祛邪,利水、宁心乃其专长。至于道地药材,《本草蒙筌》记载:“茯苓,云贵独佳”,张老言茯苓上品为云南产,尤以元谋所产为正品。

现代研究发现,茯苓中主要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松苓酸等,其主要成分有茯苓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利尿、镇静安神、保肝、增强免疫、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赵宇辉等研究表明,茯苓的利尿作用主要与茯苓素相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增加茯苓素浓度可提高利尿作用。徐煜彬等结合茯苓的性味对茯苓镇静催眠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茯苓高剂量组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同时表明茯苓健脾宁心安神与其味甘入脾相关。张先淑等用茯苓三萜灌胃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组,结果表明,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同时病理切片显示小鼠肝损伤程度显著减轻。张钟媛认为茯苓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的活性成分为茯苓多糖,可有效抑制胸腺萎缩和脾脏增大,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邢康康等研究发现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和茯苓三萜等活性成分,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对多种癌症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都有显著抑制作用。茯苓利水渗湿、和胃健脾、宁心安神等功效的发挥与其药理活性有关,对茯苓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拓宽了茯苓的应用范围。

张老结合历代文献和临证经验,总结茯苓功用:第一宁心定悸,治疗心悸忐忑不安,精神恍惚,恐惧易醒,时感空空然,可为君药;第二行水消肿,通利小便,用量30~60g,给予虚弱患者,常佐以泽泻、白术、黄芪、山药、当归、人参等;第三安神定眩,治疗似坐舟船旋转状态,若伴耳鸣、失眠多梦,与天麻、阿胶、百合、朱砂、磁石等相配;第四镇咳化痰,适于虚劳性、痰多型咳嗽,或久嗽不止,茯苓每剂至少用30g,宜与麻黄、百部、白芥子、苦杏仁、五味子等合用,治疗效果明显。

张老临床应用茯苓善用药对配伍,精而不杂,疗效显著。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二味或三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伍。药对具有内在的组合规律,是七情配伍用药的发展。两药合用,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或产生与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神农本草经》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有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药对配伍体现了方剂规律性特征与辨证论治的内涵,其形式独特,效果突出。张老临床善用的茯苓药对配伍茯苓-甘草、茯苓-泽泻、茯苓-天麻、茯苓-麻黄等,提高了药效,扩大了应用范围。

2 茯苓-甘草定惊安神

茯苓宁心定悸,消痰利水,《伤寒论》应用茯苓,主要发挥其利水祛饮作用。对于痰饮所致的心下悸,茯苓功能利水祛湿、宁心定悸;甘草生者泻心下之痞,熟者能补中气之虚,功能化生气血,缓急养心。张老强调,甘草可调节心律治疗心律不齐、脉结代、心动悸、脉搏忽快忽慢等症状。二者配伍,清代汪昂《本草备要》有论述:“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补而不滞;甘草健脾益气。两药合用,一方面增强健脾功效,另一方面茯苓的淡渗之性能约束甘草甘缓之性,从而避免甘草碍湿中满的不良反应,两者配伍治疗脾虚饮停、阳虚水泛等因虚致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中主要成分包含甘草黄酮、甘草酸、甘草多糖、甘草次酸等,其中甘草黄酮与甘草次酸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据张老经验,凡患者惊悸不安,自觉内心忐忑,茯苓与甘草合用,会有良好治疗效果,同时茯苓、甘草配伍龙骨、牡蛎,用以调理精神疾患,如受惊而恐、遇事则惧、噩梦不断等,皆有明显作用。

1984年张老曾诊一文史专家,因精神遭受创伤,常常出现幻觉,“如人将捕之”。就诊时心悸、惊恐,两眼呆直,神识恍惚,失眠,表情淡漠,思想不集中,纳差。舌暗苔白,脉沉弦。遂予自创茯苓甘草龙骨牡蛎汤,药用:茯苓50g,炙甘草15g,龙骨30g,牡蛎30g,桂枝15g,附子(先煎)15g,紫石英30g。加生姜6片健胃,防止呕恶不舒。每日1剂,分3次饮用。连续服药15剂,恢复正常。张仲景《伤寒论》谓:“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此案阳虚水泛,水积不散,水犯心则悸。故治以化饮温中、通阳利水。处方由调理心下悸之茯苓甘草汤加减而成,重点镇静疗惊,主治心慌心悸、心神不安、胆怯、恐惧。茯苓利水渗湿、宁心定悸,还可安神,促睡眠;甘草补脾益气,且能补心气、养心,调理心律不齐、脉象间歇等症状。两药合用中气得充,脾运健旺,共奏利水渗湿、养心定悸之功。龙骨、牡蛎、紫石英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桂枝温通心阳、化气行水,附子补火助阳,两药合用温通经脉。张老临证经验凡心慌心悸、忐忑不安、六神无主者,于方中加入茯苓、甘草,便有良好治疗作用。此外,两药配伍做成丸、散剂,每日3次服用,可改善精神恍惚、睡眠不佳、恐惧等神经衰弱症状。两药配伍应用,重点在于茯苓大剂量使用,用量30~60g;若出现神志不安症状,可添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助重镇安神,效果良好。

3 茯苓-泽泻利水消肿

茯苓与泽泻皆属植物利尿药,一为菌核,一为块茎,临床功效并不相同。茯苓之性缓和,偏于补虚,有淡渗作用,能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与黄芪、白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同用治水肿、便溏、白带淋漓等。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甘淡渗利,寒可清泄。张老认为泽泻性寒,擅长利湿泄热,治湿浊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所致水肿等。《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能行水上”。《本草纲目》载其“味甘而淡,淡能渗湿,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泻下”。现代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及水提物具有利尿、抗结石及保护肾脏的作用。茯苓、泽泻均为甘淡之品,二药合用利水渗湿功效显著,发挥化痰浊水湿、补肺脾肾的功效。张老认为茯苓与泽泻配伍既“补而不猛”,又“泻而不峻”,以利水并不伤阴为特点,如六味地黄丸及其他“补中有泻”的方剂,多以二者配伍联合应用,防止“因补积热”,令补而不胶腻,使“热有所出”,导之下行。

1989年张老曾诊治一名男性患者,40岁,病已十余月,颜面、下肢水肿,每日吐涎沫一碗,伴心悸、轻度咳嗽,自觉烦热,纳差,小便短少、色黄。舌苔黄,脉滑数。予以《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药用:茯苓40g,泽泻20g,白术15g,桂枝9g,甘草6g,生姜9片。水煎分3次服,日饮1剂。连服9剂,症状减去大半。乃将药量减半,继续服用2周,完全治愈。张老曾讲解,咳嗽、吐痰甚多,半小时即吐出一二口,白薄似水者,谓之饮证。饮由水化而成,凡患者痰多,唾液多,流涎水,口涎多,用茯苓可以有效利水。张老临床对脾湿停有水饮、咯吐大量痰涎、久治不愈之症,常投茯苓泽泻汤,以利水为主,清化大量痰液,效果显著。茯苓用量可升到80g,利水渗湿,健脾化痰,除水湿与痰饮,无不良反应。泽泻轻身“行于水上”,渗湿泄热,不宜过量,否则反令水肿难消,只能在补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在用量上泽泻要超过白术,少则功力不显,突出以利水为主,健脾益气居次。桂枝催动气化,上升津液,下利水道。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生姜温中开胃、开痰下食。全方辛甘并用,补散相合,健脾益气。辨证施治,若阳虚者再加炮附子,中气不足者加人参。

4 茯苓-天麻息风定眩

茯苓祛饮利水、宁心安神;天麻镇肝息风、止抽定痉。二者配伍,能抑制痰饮上冲、风邪内动所引发的眩晕症状。张老经验,两药配合对原因不明的眩晕、梅尼埃病、神经性眩晕等皆有治疗作用。茯苓以祛饮利水为主,用量在30g以上,利水涤饮,治头眩、呕吐涎沫、小便短少;天麻性平,平肝、降血压、止痉,适用于肝阳上扰、内风萌动导致的眩晕。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所含天麻素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营养细胞的作用,从而消除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良以及迷路炎、前庭神经元所致或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若眩晕甚者,水饮当为主要因素,茯苓利水之力弱,可加葶苈子,以助行水消肿。此外,配伍蝉蜕、僵蚕、地龙、全蝎、羚羊角,可治高热抽风、角弓反张、肢体痉挛等风动证候;配黄芩、白芍、白蒺藜、胆南星,同时加入介类药助潜阳,可治头痛、目眩、失眠,效果显著。

1992年张老在枣庄诊一农民患者,50岁,此前被诊为类梅尼埃综合征,发作时头晕欲倒,如坐小船左右摇晃,感觉天旋地转,耳内轰隆如吹气声,已有两年余。纳差,失眠。苔白腻,脉弦滑。大便较稀,小便短少。血压160/95mmHg。遂给予自创三治汤,此方据其疗风、痰、水而命名。药用:茯苓40g,天麻15g,姜半夏15g。服10剂后病情日减。将药量减去三分之一,又连续服用30剂,逐渐痊愈。《诸病源候论》在“痰结实候”中论述:“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此阐述了痰水互结发生眩晕的病机。本案水邪上凌,痰饮蒙蔽清窍,头目眩晕,时伴有耳鸣,属于水饮上泛,与热相结,化为痰邪,冲及巅顶,发生呕恶,感觉天旋地转,甚则耳鸣如蝉叫声。此与阴虚火旺不同,服用滋腻药物会令病情加重,缠绵难愈。张老以三治汤利水化痰、息风定眩,茯苓健脾利湿、祛痰利水;天麻祛湿豁痰,善治头眩眼黑、手足不遂,研粉冲服,优于汤剂,亦能节约药材;半夏主要作用为降气下痰,治呕恶,配伍茯苓治水饮,发挥利湿除痰作用。每剂药物用量,茯苓20~40g、天麻10~20g、半夏10~15g。若头眩严重,可将茯苓增至60g,再添白术15~20g、泽泻20~30g,增强利水之力。

5 茯苓-麻黄祛痰止咳

茯苓“主胸胁逆气……咳逆”。张老强调《伤寒论》中在有水、有痰饮时加茯苓,尤其在《金匮要略》中遇有痰饮就加茯苓。茯苓治疗咳嗽,药量要在30g以上,虚劳性、痰多型咳嗽最为适用。痰饮由水化,茯苓可以利水,凡患者痰多,唾液多,流涎水,用茯苓大多有效。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云:“麻黄,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麻黄能发汗,能定喘,外感哮喘用麻黄,能缓解气管痉挛,用量要小。麻黄总生物碱为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茯苓配伍麻黄以利水为主,清化大量痰液,功能宣肺止咳,化痰止喘。

1989年张老遇一农民患者,50岁,支气管扩张多年,哮喘,日夜咳嗽,咳声重浊,吐黏稠白痰,气短、疲乏无力、稍劳即喘。脉濡滑,沉取弱。曾注射抗生素治疗无效,服用三子养亲汤、苓甘姜味辛夏仁汤,未见明显好转。张老处方,药用:茯苓30g,麻黄15g,苦杏仁15g,甘草6g,紫菀10g,款冬花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30g。重用麻黄平喘、茯苓祛痰,效力甚佳,3剂而愈。一方面归功药物切合病机,另一关键还要考虑药量妥当。据张老经验,咳嗽日久宜疏利清化,医治虚劳性、痰多的咳嗽,以茯苓为君,止咳祛痰,宽胸平喘;麻黄、苦杏仁升发、宣降,麻黄能发汗定喘,可缓解气管痉挛,用量要小;张老受《伤寒论》启发,咳嗽不分外感、内伤,干姜、细辛、五味子都可治疗,干姜温肺散寒,细辛温肺祛痰,五味子敛肺降逆止咳,三药合用,散中有收、相辅相成,止咳化痰平喘;配伍五味子宁嗽、紫菀润肺化痰,共奏止咳祛痰之功。此外,若痰多可配葶苈子、白芥子;若咳甚,或久嗽不止,同时配伍百部、白芥子、露蜂房,对于陈旧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

6 小结

张老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茯苓补泻双能治疗多种疾病,始终紧扣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之用,疗效显著,尤其大剂量运用是其显著特色,一般用量在30g以上。张老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临床治病和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版权声明该文原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2022年第 2 期,版权归相关权益人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29

1 3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