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志礼诊治痤疮经验

发布于 2022-02-17 · 浏览 1615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7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寻常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皮损主要发生于颜面、胸背部,临床上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类似于中医文献中的“痤”“肺风粉刺”“粉刺”等。病名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一、疾病概述

   本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炎症因素有关。初起皮损为散在的毛囊性丘疹,有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或为炎症性丘疹、小脓疱,严重者会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瘢痕,愈合留有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

   中医古籍中有关本病病机、治疗的论述很多。如《黄帝内经》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于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肺胃湿热或饮食自倍,伤及脾胃,脾虚湿蕴,复感风邪而发病。亦有日久煎熬津液,湿聚成痰,血行不畅,痰瘀互结或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冲任失调而成本病。

   张志礼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异,治疗时应加以详辨。青春期患者,饮食多不节制,生活亦不规律,初发本病,体质较为壮实,呈现生机勃勃之象,常以实证、热证为主。病久反复发作,耗伤津液,阴虚火旺或情志因素致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则以虚中有实,虚实夹杂为主。在治疗中,应根据具体辨证,结合患者兼证表现,实证宜泻、热证宜清、痰湿宜化、瘀结宜散,以平衡脏腑,协调阴阳为要,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二、辨证论治

(一)肺胃湿热证

[主证]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面色红且出油较多,可自觉瘙痒,伴纳食多,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肺胃热,除湿解毒。

[处方]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0g 桑白皮15g 黄芩10g 栀子10g

黄连10g 熟大黄10g 牡丹皮15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蒲公英30g 薏苡仁30g 车前子15g(包)

(二)脾虚湿盛证

[主证]皮疹以粉刺为主,面部油腻,多伴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滑。

[辨证]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除湿。

[处方]生白术10g生枳壳10g生薏仁30g芡实10g 生扁豆10g 茯苓10g 川萆薢10g 黄柏1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三)痰瘀互结证

[主证]皮疹除粟粒大小丘疹外,常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色暗红,颜面皮肤出油较多。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滑或沉涩。

[辨证]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浙贝母15g   海藻10g    陈皮10g    连翘15g

川芎10g    赤芍15g    当归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夏枯草15g    金银花15g   大黄5g

(四)冲任不调证

[主证]患者为成年女性,皮疹多发于口周或下颌,月经前皮疹加重,或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房、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身倦乏力。舌质淡或嫩红,苔白,脉细或弦。

[辨证]冲任不调,内有蕴热。

[治法]调补冲任,清热化瘀。

[处方]金菊香方加减。

益母草10g 香附10g 生地15g 牡丹皮15g

地骨皮15g 桑白皮15g黄芩10g 栀子10g

金银花15g 野菊花15g熟大黄10g

随证加减:以上四证,如胃热炽盛,口渴便秘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皮疹疼痛明显,加野菊花、苦地丁、蒲公英;皮肤油腻者,加侧柏叶、生山楂、泽泻;腹胀,便溏明显者,加炒白术、厚朴、木香;囊肿硬结难消者,加三棱、莪术;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乳房胀痛者,加枳壳、全瓜蒌、玫瑰花;下颌及下颏部反复起疹,属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等。


三、临证经验

   本病的发生与肺胃湿热关系密切,凡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常;过饮茶酒,恣食油腻鱼腥之品,亦可助湿化热,湿热互结,熏蒸头面,致使皮脂分泌过盛,皮肤油腻,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血壅滞,外发肌肤而生脓疱。日久血瘀气滞,形成囊肿结节。现将张志礼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一)内治经验

   张志礼认为,本病的治疗,应抓住“湿盛热重,日久则血瘀气滞”这一病机主线,在临诊时,常给予清肺胃湿热的桑白皮、黄芩、生栀子。同时又针对不同的证型,结合兼证表现,给予配伍应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痤疮患者,因其自身特点的差异,常有不同临床表现,亦应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素体健壮,阳热偏盛,在治疗时宜应用大量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等。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者,宜应用熟大黄、全瓜蒌、决明子以达到通腑泄热的功效。中年女性患者,病情常与情志有关,肝主疏泄,助脾运化;脾主运化,若气机通畅,又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导致脾失健运,气滞于中,湿阻于内,可表现为肝脾失调、冲任不调的症状,因此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常配伍香附、益母草、赤白芍等,取其调和冲任、理气活血之意,使气机调顺,血流通畅,冲任调和,症状消除。对于病程日久,皮疹肿硬结聚不易消散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痰湿与瘀血凝结不散,形成结节、囊肿皮损,甚则瘢痕,在治疗上常应用活血软坚散结的药物,如夏枯草、生牡蛎、红花、当归等,并以野菊花引经于上,共奏奇效。

痤疮煎是张志礼治疗肺胃湿热型痤疮、脂溢性皮炎的常用方剂。方中主要药物有金银花、连翘、苦参、当归、桑白皮、枇杷叶、丹参、黄芩、栀子、瓜蒌等。功效为清热除湿解毒。方中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清泻肺热,并配伍苦参清热燥湿,栀子清三焦实火,瓜蒌清热散结、润肠通便;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补血调经。本方应用当归甘温之品,既可调女性经带异常,又有防大量苦寒药长期服用伤及脾胃之意,这与古方枇杷清肺饮中应用人参治疗痤疮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方配伍使用,药专力宏,湿热毒邪兼顾治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药理证明,黄芩、连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黄芩可以降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丹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调节内分泌紊乱。在临床治疗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病因学和药理研究遣方用药,是张志礼组方用药的原则,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原因之一。

   在中成药使用上,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用栀子金花丸、归参丸、枇杷叶膏、小败毒膏、连翘败毒丸、散结灵、大黄䗪虫丸等。

(二)外治经验

   张志礼在痤疮的外治方面,常根据具体皮损选用合适的剂型和功效的药物治疗。皮肤脂溢明显,颜面油腻光亮,常选用大皂角30g、透骨草30g,水煎外洗。毛囊性炎性丘疹及粉刺常外用颠倒散洗剂或硫雷洗剂。脓疱及红色炎性丘疹明显者,可外用颠倒散15g、百部酒100ml,混匀外擦。结节或囊肿者,可用黑布药膏及复方化毒膏各等量混匀,2~4粒梅花点舌丹研细混匀厚敷。在治疗时,要嘱患者局部小面积试用,避免发生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三)辨病辨证,论治要点

   张志礼指出,头面部常见的3种疾病,即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玫瑰痤疮)都与内分泌紊乱、消化功能障碍有关,常同时并存。但具体到每位患者,应当认真诊查,辨证分析,明确哪种病症为主。一般来说,脂溢性皮炎以红色斑片、油性脱屑为主,而诊断寻常痤疮必须具备丘疹、粉刺或结节,酒渣鼻则以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口扩张、五点分布为特点。中医辨此三者虽均与肺胃蕴热或湿热有关,但脂溢性皮炎多为湿重于热,以清脾除湿汤为主方;寻常痤疮有粉刺、囊肿,以枇杷清肺饮、栀子金花汤为主或用桃红二陈汤加减;而酒渣鼻常有血热血瘀,常用枇杷清肺饮与凉血五花汤合方治之。

(四)用药分析

   我们对张志礼在1990—2000年间用中医治疗寻常痤疮的部分处方进行了用药规律、特点分析,结果如下:从中药使用频次统计,前15位依次是黄芩、野菊花、地骨皮、生栀子、桑白皮、牡丹皮、金银花、生地、赤芍、全瓜蒌、香附、益母草、熟大黄、羚羊角粉、连翘。从药物功效分析,清热类药物应用最多,其次常佐以养血活血调经、除湿散结功效的药物。女性患者最常应用香附、益母草,使用频率超过95%。清热类药物中,清肺胃热、清热解毒药物应用频率近100%。在具有除湿功效的药物中,常应用生薏苡仁、苦参、白鲜皮、车前子、冬瓜皮,并注意顾护脾胃,避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常配伍白术、茯苓、陈皮。

四、典型病案

孙某,男,20岁。1988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自15岁开始,面部反复出现红丘疹,未予重视。近1年红色丘疹、脓疱有所加重,自觉痒痛,纳眠可,二便调。皮科检查:前额、双颊、下颏及颈部多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部分黑头粉刺,散在色素沉着斑点。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西医诊断]痤疮。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肺胃热,除湿解毒。

[处方]枇杷叶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黄芩10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夏枯草10g 赤芍10g

生薏苡仁20g 枳壳10g 陈皮10g 红花10g

配合颠倒散外用。

[二诊]服前方14剂,面部皮疹未见新出,但仍较红,痒痛略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上方去金银花、赤芍、生薏苡仁、枳壳、陈皮、红花,加炒栀子10g、生石膏15g、天花粉10g、白茅根10g、蒲公英30g、川萆薢10g,加强清热凉血、解毒除湿之功,同时外用硫雷洗剂。

[三诊]服用前方14剂,面部红疹部分消退,见色素沉着斑点,舌质红苔薄白,脉滑。前方去白茅根、天花粉、生石膏,加野菊花10g、红花10g、马齿苋20g,以巩固疗效。

[四诊]前方继服7剂,患者面部皮疹明显消退,颈部散在少数丘疹,舌尖红苔白略腻,脉滑。病情好转,停服中药汤剂,改为除湿丸、连翘败毒丸口服,维持治疗,并嘱其少食辛辣、油煎及糖食。

[按语]患者年轻男性,素体健壮,阳热偏盛,皮疹主要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合舌脉表现,辨证为肺胃湿热证,治以清肺胃热、除湿解毒之法。方中枇杷叶、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泻火;金银花、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赤芍、红花活血;生薏苡仁、枳壳、陈皮理气健脾。用药后皮疹仍色红,兼痒痛,方药加强清热凉血解毒力量,病情稳定后,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以助淡化炎症后印痕,并服用中成药巩固疗效。

版权声明:本文引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精诚大医张志礼》,主编王萍,张芃,娄卫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15

1 18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