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括约肌间脓肿后马蹄形及肛提肌上播散,完全经括约肌间引流
患者30岁女性,因肛周剧烈疼痛来院就诊。
既往因肛瘘曾两次在深圳一家医院接受手术治疗:2021.2.1日:“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2021.4.5日:“肛瘘切除+挂线术”。
入院后做肛管增强MR如下:
1.轴位:括约肌间马蹄形脓肿

2.冠状位:肛提肌上播散

3.矢状位:

2021.12.20日在我院接受第一期手术。
肛周左后侧见外口:

1.经外口注入美兰,确定内口位于后正中:

2.经外口探入,可直接进入后方括约肌间隙:

3.在止血钳引导下做后方肌间切口:

4.进入后方括约肌间隙,沿此间隙探查,见其沿括约肌间隙向前方及肛提肌上方延伸:

5.在止血钳引导下,在左前方开口,与后方括约肌间隙做对口引流:

6.在止血钳引导下,在右前方开口,与后方括约肌间隙做对口引流:

7. 3-0可吸收线缝合关闭内口:

8.深部脓腔置管引流(后方肛提肌上间隙置T管,前方置单腔胶管),两侧对口引流处置血管吊带引流

术后管理:患者尽快恢复饮食和正常活动,毎天经引流管冲洗、换药,引流管两周后拔除。
术后两个月复查MR:
1.轴位:左侧括约肌间对口引流挂线清晰可见(右侧肌间引流挂线还未移除,图片层面所限,未显示)

2.矢状位:后深肌间隙仍有残留

3.冠状位:肛提肌上间隙未见残留

复查后处理:经引流挂线口冲洗,待分泌物减少,逐步撤除引流挂线。
撤除全部挂线后,所有切口逐渐愈合,再次复查MR:
1.矢状位:后深括约肌间隙病灶残留

2.轴位:左侧括约肌间隙无病灶残留。可见右侧括约肌间隙一细长瘘管,开口于右前方皮肤(即原对口引流切口)

3.冠状位:肛提肌上间隙无残留

考虑到后深括约肌间隙病灶较上次复查有扩大的趋势,右侧肌间也有病灶残留,不清楚是否内口未完全关闭或再通所引起,在与患者沟通后,患者决定再次接受手术探查。
遂于2022.4.7日接受二期手术。
1.术前所见:肛管后正中原切口处有个小洞,右前方可见小瘘口(白圈处)。

2.经后正中瘘口注入美兰,肛管无蓝染。

3.经右前方瘘口注入美兰,可见后正中瘘口溢出,证实二者相通。

4.考虑到内口处已封闭,目前的状况可能仅仅是瘘道引流不畅所致,可以扩大切口,搔刮创面,等待二期愈合,但有可能需再次手术;或者彻底切开引流,成功率高。在术中再次与患者沟通后,患者因多次手术,害怕失败,要求做切开手术。遂在止血钳引导下,做高位括约肌间隙敞开。

5.在探针引导下游离出右侧方括约肌间瘘管

6.将右前方切口扩大,以利引流,刮匙搔刮瘘管。

7.止血钳钳夹瘘管,用3-0 PDS线行瘘管缝扎术,以尽量减少损伤。

8.缝扎后再次经右前方外口注入美兰,后方括约肌间未见蓝染,证实瘘管已关闭。

9.3-0倒刺线连续毯边缝合后方切口,在缝合右侧切口边缘时包埋已缝扎的肌间瘘管。

手术结束。
讨论与思考:
这是一个典型的马蹄形并肛提肌上播散的复杂脓肿,我采取的是完全经括约肌间的引流+内口关闭的方式,这种引流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没有损伤任何括约肌。但这个病人肛提肌上引流效果很好,后深括约肌间隙在引流后少量残留,在撤除引流线后有扩大的趁势,右侧括约肌间隙也有残留。
1.这个病人当时考虑是否内口关闭不确切或者内口再通了导致的,但术中探查内口是封闭的,是否只做清创换药就可以愈合?
2.术后撤除引流管和引流挂线的时机如何确定?这名患者在内口已经封闭的情况下,如果引流管或挂线放的时间更久一点,是否有可能不需要二期手术了?
3.我相信很多老师会有个印象:复杂的脓肿引流效果比复杂肛瘘要好,复杂的脓肿在MR导航下做括约肌间入路的彻底引流(不遗留病灶),有部分甚至不需要二期手术,但复杂的肛瘘则不尽然,特别是有肛提肌上播散的,引流之后瘘管仍然持续存在,是什么原因?
4.这名患者很年轻,正是需要努力工作的时候,但因为这个病,她已经一年没办法正常工作了,多次手术,毎次手术后的换药、随访,搞得她身心俱疲,这些社会经济因素也应该引起医生的注意,尽量选择对患者影响小的方式。
复杂的脓肿/肛瘘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迷,在临床实践中既要保留括约肌,又要保证治愈率,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