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经验体会
转发: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经验体会
按:
选自-转发“死亡如此多情”帖后微信群对话--部分汇总【3】
辛老师,2021-11-01,
【3】河北医大二院-张民强--精准营养大讲堂-微信群对话:
介绍 了: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经验体会
1,张民强转发辛老师帖(全文):
美国学者质疑FDA的加速审批法规及网友附言,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5625773?fpap=1 ,按:
转发者宁波一药学主任--周主任--留言:
至少应严格按中国NMPA批准的适应症用药,FDA批准的不靠谱,批了93个癌症新适应证中,只有19个适应症在验证试验中证明了患者总体生存期提高了!!! Ps:可怕的原研药,别按FDA的适应证,超说明书用药,得开展证验过才行!
辛老师跟帖:
我认为,癌症用药还是别跟风好。早上公园一朋友,提问的抗癌新药120万元一支,疗效如何? 我答不了,也不大关心抗癌药。
不大关心抗癌进展的原因很简单。
1,缺乏临床实践验证获得感受治疗体验的机会。
2,药费太高,缺乏观察他人应用实践的快速回报的结果。
3,有钱人大亨,一心要想活命。结果,大把砸钱,最后活折腾,活受罪的案例,看到了太多。
可以参阅巜死亡如此多情》一书第一个案例,
离休干部晚癌住院,与主管医生诉说,要求安详的离去。汇报早科会,不被釆纳。家属,院长一句“全力抢救”。接下来插满了管子,离休干部与主管医生四目相对,眼神表示:“你知!我知”!
看看这本书,人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让亲人这样活受罪。
病人去世了,家属送来了激情洋溢的锦旗!
2021-10-31,辛老师
2,张民强-发帖,:
@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汝
欢迎郭老师有时间分享一下您的临床经验,谢谢。
3,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
@张民强
经验谈不上,说一点我个人的体会吧。
4,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发帖(体会文章--2文)
4,1,世界安宁疗护日 | 初次见你,便给了我最好的时光
https://mp.weixin.qq.com/s/BVSyQFsj8_UIbnCNQIVTrQ
4,2,世上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
原创 疼痛医生郭艳汝 疼痛医生郭艳汝 2020-06-14
https://mp.weixin.qq.com/s/lq-6vaCl9Ir4IuBHvViVOQ
5,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附言:
有两篇文章,都是我的临床工作体会,分享给各位老师。
从踏入医学院校至今,已经在这个行业21年了。也不断在反思:疾病面前,医护人员能够做得更多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并不是帮助每一个生命永远不会死亡,而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缓解病痛,让他们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开。
疾病和死亡有两面,一面是不断抗争,一面是懂得适时妥协。医护人员既要在可治愈性疾病面前做战士,又要懂得在超越现有医学水平的不可治愈性疾病阶段面前做懂得进退、纵观全局的将军。既要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发动对疾病的总攻令,也要有智慧在不可治愈性疾病后期签署投降书。
那么医生这个职业到底是什么呢?
医生不是可以挽救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神,更多的时候,医生是让每一个生命不受无妄之灾,能够让每一个生命充满质量与欣喜。
我治疗的最小的肿瘤患儿是2个月,最年长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100岁革命前辈。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争论,讨论很多年了。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专业医护人员,我们可以倡导一种合理的导向。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预立医疗/生前预嘱的推广,大众接受,临床具体实施。
只有大众都接受讨论死亡这件事情了,并且自己为之提前做好准备,家属和医护人员不再需要每天编织白色谎言,我们沟通讨论病情的对象是患者本人,而不是家属,这个事情才算从根本上得以找到解决的出口。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死亡教育阶段性缺失,选择性回避。
其实应该从幼儿园,小学,整个学校阶段,以合适的形式把死亡教育纳入国民整体教育体系中来。
第三个问题就是大力倡导安宁疗护/姑息治疗理念。
别说老百姓了,我们很多医护人员都不了解,甚至比较抵触安宁疗护。
目前我们的医疗存在两个问题:要么一直在治疗肿瘤,忽略对患者综合状态,重要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比如疼痛控制不佳,营养评估治疗不合理,体能康复跟进不及时等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特别差。要么就是干脆拉回家,什么也不治疗了,在家等着,症状得不到专业治疗,也是受罪。
其实就是两个极端,要么过度治疗,要么放弃治疗。
当然,我说的是一部分现象,很多医院和医生做得非常好的。
那么第四个层面我认为应该大力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宁疗护理念和安宁疗护专项技能。让他们掌握安宁疗护的准入准出标准。
首先我们医护人员要会判断,什么时候病人可以进入安宁疗护阶段,不再适合抗肿瘤治疗,而是转入症状控制,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
以上四个层面是我一点点心得体会吧。
安宁疗护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更是家庭问题,伦理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等。需要我们国家层面,医保,医院,医药,医学院校,教育,家庭,舆论导向等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
6,张民强:
@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郭艳汝 。
感谢郭老师的精彩分享,更随喜赞叹您这些年的努力(3 个点赞)
7,辛老师:
(3 个点赞)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