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 骶前囊肿规范化诊疗有了新标准,王刚成推出了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由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专家王刚成担任通讯作者的《骶前囊肿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肿瘤杂志(2021年10月第43卷第10期)正式刊登出版。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如果囊壁切除不彻底,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目前,临床对骶前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亟需有相关的指南对其进行指导。
《共识》作为我国骶前囊肿领域的第一个专家共识被推出。它的制定为广大医生提供了参考标准,有利于提高骶前囊肿完整切除率,降低手术相应的损伤、术后并发症,最终解决骶前囊肿治疗难题。
认识存在误区,理念需要改变

“有很多医生对骶前囊肿的认识存在误区,甚至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王刚成说。
骶前囊肿治疗的首要任务是不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但现实中很多病人都出现过复发的情况。“曾经有这么一位26岁患者,治疗骶前囊肿18年,共经历了3次手术。”王刚成回忆道,“手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抽取囊液也是治标不治本,治疗时,甚至有医生建议患者去整形美容科。”
囊肿已切除,为什么还反复发作呢?其实,这和传统的理念和手术方式有关。很多医生对骶前囊肿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前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并发症。”
如何转变医生对骶前囊肿的认识和手术技巧,是王刚成一直思考的问题。出一个关于骶前囊肿的中国专家共识,或许能够解决。于是,王刚成在手术中累积经验,收集资料,创新手术方式,经过前期问题收集整理和文献总结,多次专家研讨最终形成共识。
聚焦临床难点,《共识》提出建议
《共识》从骶前囊肿的起源与病理、手术的相关解剖、临床诊断、骶前囊肿手术的外科理念、切除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随访及后续治疗等七个方面进行讲解。
王刚成表示,相当多的外科医生认为骶前囊肿是良性病变,残留一些囊壁没事,但囊壁分泌粘液引流不通畅导致合并感染,仅仅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效果。
王刚成在《共识》中提出七条建议:
1、强烈推荐彻底切除骶前囊肿囊壁及与其关系密切的骶尾部筋膜;
2、推荐切除尾骨;
3、不推荐术中使用电刀烧灼、无水酒精破坏囊壁的分泌功能;
4、不推荐使用硬化剂破坏囊壁的分泌功能;
5、不推荐骶前囊肿引流;
6、不建议经直肠或经肛门引流囊内容物;
7、不推荐常规穿刺活检。
规范手术方式,根据情况选择

王刚成说:‘伤口越小越好’,这句话本身没有毛病,但如果忽略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误区了。前提条件是骶前囊肿必须切除干净,手术视野的暴露需要延长切口为代价的。”
在治疗骶前囊肿的手术方式上,王刚成提到三种手术方式:

1、经会阴入路,其中包括纵行切口(推荐用于囊肿体积小、囊肿上极低于S4水平,能够耐受S4、S5椎体切除的患者);骶前横弧形切口(推荐用于上极位于S2以下的骶前囊肿患者);经会阴盆底括约肌间隙切口(该切口仅适合于位置很低且体积很小的囊肿切除)。

2、经腹入路:其中包括腹腔镜骶前囊肿切除(推荐用于初治、与骶尾部及直肠壁间隙疏松、未越过骶骨后方的骶前囊肿,同时要求手术团队具有娴熟的腹腔镜技术。);开腹骶前囊肿切除(用于既往有开腹手术史、腹腔严重粘连分离困难、经会阴入路切除困难、位置较高的囊肿患者)。
3、腹会阴联合入路:推荐用于体积大、囊肿上极高于S4水平、下极与骶尾部关系密切的骶前囊肿。
同时,在《共识》中,针对骶前囊肿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也做了相关的介绍。
共识总结了骶前囊肿相关专家的意见,对增进医生对骶前囊肿的认识,树立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前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起了推动作用。

王刚成
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博士,硕士生导师,擅长胃癌、贲门癌、结肠癌、直肠癌、骶前囊肿及腹盆腔脏器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高难度复杂、腹盆腔巨大体积肿瘤切除,对肿瘤复发的再次手术经验丰富。主持省厅科研攻关项目3项,获省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中华系列”级及国家级医学杂志论文41篇。
文章详见: 骶前囊肿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 2021年10期
最后编辑于 2021-10-29 · 浏览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