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名祖词之临床病征
临床病征
Naboth氏子宫颈腺囊肿
[译名] 纳博特氏子宫颈腺囊肿
[别名] 宫颈潴留囊肿
[简释] 宫颈潴留囊肿是继发于炎症的小囊肿。当炎症浸润达到宫颈下的结缔组织,宫颈的腺体出口被阻塞,分泌液潴留于腺腔内而形成囊忡。临床可见宫颈表面隆起的透明或不透明之灰白色小囊,触之略有硬感,刺陂有粘稠的清液或混浊液流出。治疗可用药物或电烙局部烧灼之。
Morion氏综合征
[译名] 摩里翁氏综合征
[别名] 女性前列腺阻塞
[简释] 本征病因一般认为系围绕女性尿道后部的腺体群的炎症和/或肥大。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可由单纯的排空困难到完全潴留。检查可发现潴留性膀胱扩张。膀胱造影显示在尿道内口有充盈缺损。本征经尿道的切除术后效果良好。
Mahler氏病
[译名] 马勒氏病
[别名) 单纯性阴道周围炎
[筒释] 本病系一种非特异性阴道炎症,即不是霉菌,也不是滴虫感染。检查见阴道有炎症变化(红、肿、痛)及分泌物。涂片可以找到病原菌,多属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变形菌等。治疗为一般妇科冲洗及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Taylor氏综合征
[译名] 泰勒氏综合征
[别名] 盆腔充血综合征
[简释] 本征可能系一种精神病性的应激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为盆腔内脏器血管充血,子宫轻度变软,毛细血管扩张,淋巴管扩大(可累及子宫颈),子宫韧带静脉曲张,卵巢增大,变软和水肿。临床上,本征多见于育龄妇女,常在经期前出现症状。表现为月经过多,盆腔不固定疼痛,乳房充血性疼痛,情绪不稳定。检查时,可见子宫颈软而带蓝色,子宫对称性增大和触痛,下肢带有静脉曲张。治疗为消除顾虑,对症治疗。如有剧痛和机能不全可行子宫切除术。
De Morsier氏I型综合征
[译名] 德·摩西尔氏I型综合征
[别名] ①嗅觉生殖系发育不良综合征;②女性嗅觉;③妇女综合征;④生殖器发育不全。
[简释] 本征系卵巢发育伴卵巢的感受性异常,其对有正常分泌的垂体前叶刺激不发生反应(遗传缺陷?),但在某些情况下,卵巢能对从绝经妇女尿中提取的人类促性腺激素(HMG)的外源性刺激起反应。从临床观点来看,卵巢严重发育不全的病例必须进行鼻科检查,如妇女的嗅觉缺乏可能是中枢性时,妇科检查亦将是有益的。临床上,此综合征很少见,仅见于女性,表现为嗅觉丧失,卵巢发育不全,因而第二性征不发育。用HMG治疗卵巢发育不全可使功能恢复或至少维持一段时间。
Wiedemann氏I型综合征
[译名] 魏德曼氏I型综合征
[别名] ①Lenz(伦茨)氏综合征;②反应停胚胎病综合征。
[简释] 本征系妊娠期摄入反应停(Thalidomide)所引起,临床发生于妊娠期(最危险的时期是距末次月经期第37~50天)摄入反应停的母亲的新生儿。其特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四肢畸形,从缺肢到轻微的拇指畸形,畸形常见于上肢,累及两侧而不一定对称。此外,患者还可有颅骨畸形,脑积水,脊髓突出,巨眼或无眼,鞍形鼻,腭裂,蹼颈,心血管畸形,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畸形等。患儿智能通常不受影响,染色体类型亦正常。治疗可采用矫形手术和其他外科手术。预后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Ascherman氏综合征
[译名] 阿希曼氏综合征
[别名] ①创伤性子宫粘连;②损伤性子宫粘连。
[简释] 本征系产后子宫扩张和刮除术所引起的宫体粘连。粘连或累及子宫内膜,或更多地累及肌纤维束。Ascherman氏认为最易于损伤的是充血的产褥期子宫壁。临床上,患者因宫颈粘连而引起的闭经(创伤性闭经),且有反复流产,生育力受损或月经稀少。由于子宫颈闭塞,检查时子宫探针不能通过宫颈管。子宫造影,可显示固定的充盈缺损。治疗可对宫颈型作适当的颈管扩张,宫体型者则宜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手术分离粘连。预防本征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产后刮宫。
Rokitansky氏瘤
[译名] 罗基坦斯基氏瘤
[别名] 多发性卵巢囊肿
[简释] 此瘤严重者可使卵巢变为葡萄瘤状的一串肿瘤,它是由囊性滤泡、水肿演化而来,形成一个个小而带蒂的囊忡。
Huguier氏病
[译名] 于吉埃氏病
[简释] 本病是一种子宫的纤维肌瘤,诊断须靠病理切片,治疗可采用手术。
Krukenberg氏肿瘤
[译名) 克鲁肯伯格氏肿瘤、库肯勃瘤
[别名] 卵巢转移癌
[简释] J 896年德国病理学家Krukenberg氏报导了胃癌的一种特殊的转移型癌,即转移性卵巢癌。胃癌之播散途径,一般为直接邻近播散、淋巴播散及血行播散。胃癌转移至卵巢之途径,迄今仍未清楚,它可以在胃体肿瘤尚未明显增大之前即发生卵巢转移,这种穿越胃体的远距离种植癌的发病机理,尚在探索中。临床上,此种肿瘤多为两侧性,其组织变化与胃癌之原发病灶相似,亦称粘液细胞癌或粘液样癌病,因其存在特殊之粘液样变性改变。
Brenner氏瘤
[译名] 勃勒纳氏瘤、布伦纳瘤
[别名] 卵巢纤维上皮瘤
[简释] 本病由德国病理学家Brenner氏于1899年最早发现,1932年才正式命名为卵巢纤维上皮瘤。病理检查见瘤体直径约10~15厘米,表面光滑,多为实体性,个别可有较大的囊腔,内含粘液或浆液,囊壁内一般有较小结节。镜下检查主要由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构成,病理诊断依据必须同时具此两种成分。上皮细胞巢即所谓之Brenner氏上皮细胞巢,是由鳞状上皮细胞组成,为诊断上之特点。治疗为手术切除,因多系老年患者,不须考虑卵巢功能问题。
Lipschutz氏溃疡
[译名] 李普绶茨氏溃疡
[别名] 急性女阴溃疡,白塞氏病
[简释] 本病多发于青春期与年轻妇女,病原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系由于粗大杆菌引起,但此种粗大杆菌在正常阴道内也常存在,是一种非致病菌,所以未被肯定。临床上,此溃疡侵犯大阴唇或小阴唇内面,病变数目一至数个不等,溃疡大小约0.5~3厘米直径,边缘整齐,具压痛,表面覆盖以灰黄色或灰黑色假膜,此假膜粘连紧密,局部淋巴结肿大。急性女阴溃疡,常合并口腔炎、皮肤结节性红斑样皮疹及脓庖,后者多分布于面部、腋部和躯干等部位。一些患者,还可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乳头炎或脉络膜视网膜炎。由于本病基本属于Behcet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一类疾患,故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治疗为注意局部清洁,外敷金霉素软膏等。
Bowen氏病
[译名] 博温氏病、鲍文病
[别名] ①外阴原位癌;②增殖性红斑。
[简释] 本病可发生于外阴的各个部分,惟以大阴唇为多见。其突出症状为外阴部搔痒,往往也有疼痛或肿块。临床上,本病常单发,表现为边缘清楚,并稍隆起不规则形斑片,表面复以厚痂,强行剥去,则露出颗粒状或乳头状浸润面。本病病程缓慢,自数年至数十年不等。约有20~30%可演变成浸润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少,仅约2%。
Meigs氏综合征[附]Pseudo—Meigs二氏综合征
[译名] 梅格斯氏综合征
[别名] ①Demons—Meigs (迪—梅)二氏综合征;②卵巢癌胸腹腔积液综合征;③卵巢—腹水—胸水综合征。
[简释] 卵巢肿瘤,不管良性或恶性,均可同时合并腹水甚至胸腔积液(单侧)。1937年美国外科医师Meigs氏首先报导7例卵巢纤维瘤的病人,均伴有胸水腹水;当肿瘤摘除后,胸腹水也随之消失。本病患者,腹水的多少差异很大,性质亦不相同,但胸,腹水则常同时并存。其产生的机制,还欠缺恰当的解释。肿瘤血管的梗阻或肿瘤本身的渗透性增加的说法,并不完善。临床上,患者表现有腹部膨胀、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浮肿、体量减轻、尿失禁等。治疗为摘除实质性肿瘤。
[附] Pseudo—Meigs(修—梅)二氏综合征:本综合征与Meigs氏综合征相似,但本征的肿瘤可发生于卵巢,输卵管、子宫圆韧带。切除癌肿后,腹水或胸水不一定像Meigs氏综合征那样消失。治疗为切除肿瘤。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及有无转移。
Stein—Levenihal二氏综合征
[译名] 斯—莱二氏综合征
[别名] ①多囊性卵巢综合征;②双侧性多囊卵巢综合征;③硬化性囊性卵巢综合征。
[简释] Stein与Leventhal二氏于1935年首先报告了见于年轻妇女的、由多囊性卵巢引起的、以间歇性闭经、多毛、肥胖和不孕为主要症状的病例。本征发病原因尚不明,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卵巢19羟化酶系统缺陷,使雌二醇合成受阻而中间产物雄烯二酮增加,但缺乏雌二醇与雌酮,故患者出现多毛、月经紊乱、不孕和肥胖。本病多在青春期发病,卵巢通常增大,往往被描述为“牡蛎样”。发病时有一段时间月经正常,嗣后月经进行性减少,最后闭经。垂体与肾上腺机能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治疗方面“诱导排卵”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可试用可的松至少6个月,应用氯二芳丁烯诱导排卵,另外,卵巢楔形切除可能有帮助。
Couvelaire氏胎盘早期剥离综合征
[译名] 库弗莱尔氏胎盘早期剥离综合征
[别名] ①胎盘早期剥离;②子宫胎盘卒中。
[简释] 本征病因未明,但高血压、毒血症(妊高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创伤和慢性血管病可为其诱因。病理可见血肿位于基蜕膜和子宫肌层之间并破入羊膜囊。严重病例,肌束间广泛出血浸润,子宫、子宫阔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可出现蓝色斑纹,称为“Couvelaire氏子宫”,临床上,患者多在妊娠24周以后出现隐渐的不明原因的阴道流血,并表现有与外出血不相符合的休克,局部疼痛和压痛,子宫软而固定并迅速增大。胎儿突然猛烈运动,心率和心音性质改变。治疗根据产程、宫缩、妊妮时间及感染存在情况而决定,可采取人工破膜、剖腹产,输血等措施。本征胎儿死亡率为40%左右,母亲死亡率在1%以下。
Allen—Master-氏综合征
[译名] 阿-马二氏综合征
[别名] 阔韧带撕裂综合征
[简释] 本征病因未明,可能与手术产分娩或急产,违法流产或过分的宫颈填塞等有关。主要发生于经产妇。临床表现为盆腔区疼痛、性交困难、痛经和腰背痛。手术探查可发现阔韧带后叶撕裂,阔韧带血管区呈血管瘤征象,子宫颈稍移位,而子宫位置正常。病理检查可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血管呈血管瘤样外观。镜下可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静脉组织增生,并可发现神经瘤样增生。本病经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
Savage氏综合征
[译名] 萨凡奇氏综合征
[别名] ①原发性卵巢缺乏;②原发性卵巢发育不全;③单纯性生殖发育不全(XX)综合征。
[简释] 本征病因为卵巢组织对抗促卵泡成熟素(FSH)的刺激,或由于外因使正常卵巢发育不良,或为X染色体长臂/脚部分有觉察不到的缺陷。病理检查见卵巢出现脂肪条纹,内有许多原始滤泡,部分间质细胞增生,而另一部分则出现黄体化。临床表现为闭经,而乳腺可发育良好,腋窝及耻骨上毛发分布亦正常。实验室检查见全部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雌激素在5~10毫克/24小时,孕二醇少于1毫克/24小时,染色体正常。治疗可用甾体化合物引起撤退性出血,或用克罗米芬,然后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增加雌激素的作用。
Racine氏综合征
[译名] 腊兴氏综合征
[别名] ①月经前涎腺综合征;②经前期唾液腺综合征。
[简释] 本征系与女性内分泌周期有关的一种变态反应表现,系经前期综合征之一。病理可见涎腺间质水肿变化,导管可见暂时性扩张。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前4~5天开始出现一个或多个涎腺的无痛性肿大,涎腺分泌增加,月经来潮后肿胀渐次消失,治疗为给予苯巴比妥一类镇静剂。双氢克尿塞一类利尿剂。月经前5~10天开始给予醋酸甲羟孕酮治疗。
Curschmann氏型
[译名] 库什曼氏型
[别名] 分娩后羸瘦症
[简释] 本症多见于初产妇分娩之后,有极度消瘦及闭经等症状,并可持续较久时间,称为Curschmann氏型。
Paxson氏挤压综合征
[译名] 巴克逊氏挤压综合征
[别名] ①Paxson氏产妇科挤压综合征;②Young—Paxson(杨—巴)二氏综合征;③挤压综合征;④妇产科挤压综合征;⑤压击综合征。
[简释] 此为在分娩障碍、胎盘后部出血、子宫破裂。输卵管卵巢扭转等一系列严重产妇科疾患中遇到的综合病征之一。这是广泛性创伤和长期组织缺血,或由于组织细胞内从血液中吸收了有毒物质,而引起肾脏的损害(肾脏色素性管型闭塞肾小管,伴有肾小管上皮变性)和肾功能障碍,一股发病后5—7日血中残余氮即达到很高水平,同时尿中出现管型和白细胞,往往因伴发休克及肾衰竭而死亡。临床上,本综合征实质上与肝肾综合征圾相似,治疗原则包括为维持体液平衡、纠正酸中毒,人工肾作血液透析等。
Runge氏综合征
[译名] 龙奇氏综合征
[别名] ①Ballantyne(巴兰亭)氏综合征;②Clifford(克利福德)氏综合征;③胎盘功能不全综合征;④过期妊娠综合征;⑤过度成熟综合征;⑥小婴综合征。
[简释] 本征病因未明,可能因胎盘不能转运、合成和输送胎儿生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所引起。病理可见胎盘组织血管供应减少,纤维化增加,胎盘可小至200克。临床特征为妊娠30周时子宫生长迟缓,胎儿活动减少,尽管婴儿足月产,婴儿仍不成熟。常发生宫内死亡,检查时,可见尿中雌三醇排泄减少,阿托品转运时间增加,治疗为胎儿症状明显时主动终止妊娠,引产或剖腹产。本征复发率高达60%。
Marie—Robinson二氏综合征
[译名] 马—罗二氏综合征
[简释] 此为以忧郁、不眠,性欲减退、尿中果糖增加(果糖尿)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综合病征,常见于怀孕妇女。
Schroder氏病
[译名] 施莱德氏病
[简释] 本征系因性腺功能不足、性腺激素缺乏引起的子宫内膜的肥厚病变和过多的出血性疾病,如功能性出血等。
Pozzi氏综合征
[译名] 波济氏综合征
[简释] 本征由法国巴黎妇科医师Pozzi氏提出,系指无子宫肥大而有白带增多和腰背痛的一组病征,临床多见于慢性子宫内膜疾患。
Frommel氏病
[译名] 佛路麦尔氏病
[简释] 本征是指一种由于产后哺育婴儿的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子宫呈现萎缩性病变。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988